开展“特困人员”社会化服务的主要做法
“公建民营”是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按照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的总体要求,围绕“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养老用途不改变、服务水平不降低”目标,从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入手,着力提升服务能力,全面开展“特困人员”社会化服务,主要有以下四点做法。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牢社会化服务基础。养老管理服务人才,是“公建民营”成功运行的关键,也是开展社会服务的基础。近几年,我们采取“人才培训制度化、人力资源当地化”的做法,加大了服务人才培训、培养力度,使临邑县社会福利中心被中国社会福利协会确定为全国“养老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我们成立了“临邑阳光养老职业培训中心”,实施了“双千”工程,即社会福利中心解决千余名老人的养老问题,培训中心培养服务人员,解决一千个就业岗位。目前,已培训养老护理员及管理人员500余名,100余名养老护理员通过了全国专业技能考试,取得了专业资格证书,护理员在养老机构找到了就业岗位,社会福利中心实现了劳动力输出。
我们还承担了“全国养老服务机构院长培训班”任务,对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名养老服务机构经理、院长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公司每托管一个养老机构,都把人才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强化专业技能、突出实战锻炼,力争在较短的时间里打造出一支“留得下、干得好”的管理服务队伍,既满足我们企业发展的需要,也为当地培养一批“种子”。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公司培训的养老服务管理人员大多成了各地“公办民营”机构的中坚力量,承担着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医疗养老融合发展,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积极探索“公办民营”养老机构医疗与养老融合发展模式,我们托管的临邑县福利中心、邹平魏桥福利中心、临沭福利中心都实现了医疗与养老融合发展。一是创新了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结合模式。第一,“民办公助”医疗与养老结合。临邑县政府与青岛阳光佳苑养老服务管理有限公司,推进医疗和养老结合,采用“民办公助”运营模式,组建了“临邑阳光佳苑医院”,公司投资部分医疗设备,县中医院配备CT、X光机、生化分析仪等设施,并派出30名医护人员,按一级甲等医院的标准管理运行。第二,福利中心与县级中心医院协议合作。在邹平魏桥镇福利中心,“公办民营”养老机构开展了与邹平县中心医院协议合作模式,共同组建了“魏桥阳光佳苑医院医养康复中心”,实现了医疗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第三,福利中心与县中医院合作。探索“公办民营”养老机构与中医院合作方式,临沭县中医院与福利中心成立了“临沭阳光佳苑中心医院医养康复中心”。二是探索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融合方法。按照医疗机构等级管理标准,配备医疗器材及设备设施,配齐、配全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等,探索医养结合医疗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方法,创新医护专业人员多点执业渠道与方法,想方设法吸纳退休医生、护士到医养机构继续为老人服务。开展老年人需求综合评估,制定生活护理制度,规范自理、介助一级至三级、介护一级至三级管理,为医疗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打下基础。三是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开展康复理疗服务,设立康复训练室,开展包括上下肢训练、语言障碍、前臂康复训练等各种康复训练。康复理疗师通过对患者穴位按摩、肢体推拿等方式刺激穴位、改善血液循环、维持生理机能。“公办民营”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后,做到了小病不出室,大病不出院,医疗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老人有病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诊治,减少了中间环节。在为入院老人提供服务的同时,面向社区和村镇开展医疗卫生服务,为周边群众方便就医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医疗卫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医院也增强了生存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3.运用信息科技手段,提高社会化服务效率。运用现代科技,提高养老服务效率。首先,探索发展智能养老院管理系统。升级改造养老机构信息管理系统,对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实现定位求助、跌倒监测、夜间巡视、智能分析、视频检索、门禁系统联动、LBS定位服务、消费娱乐等服务。其次,推进健康档案管理信息化。依托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例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等,建立机构内老年人健康评估、健康监测、医疗救护、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系统,探索建立养老机构与卫生医疗服务机构信息管理支持体系、机制,实现养老机构与社区诊疗一卡通、医疗卫生机构的无缝对接,发挥医疗卫生服务作用,提高养老机构的健康管理及服务水平。第三,发挥养老机构辐射服务功能。利用互联网、物联网、远程监测,探索向周边居家和社区老年人开放康复设施、提供营养配餐、培训交流、专业护理的方法,实现养老机构与周边社区居民的资源共享,拓展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惠及面,实现养老服务现代化、信息化、专业化,让老年人无论是在养老院、社区,还是居家,都能获得安全、方便、舒适、周到的专业服务。
4.制定实施标准规范,树立社会化服务品牌。规范养老服务标准,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按标准有计划、分步骤开展养老服务,才能降低服务成本,取得社会和经济效益。十几年来,我们持续开展标准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为“公建民营”管理运营打造了一整套标准化、规范化的制度,在业内塑造了企业的优秀品牌。一是制定好服务标准。我们根据《阳光佳苑标准化工作发展规划纲要》《标准化示范企业建设工作方案》等,结合每一个托管的养老机构的具体情况,编写标准化建设的年度工作计划及中长期工作目标。自我们承接“公建民营”任务以来,公司标准化编写小组在全面学习梳理政策法规、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修订完善了管理服务流程360项,制订了营销、运营、信息化、培训、基础管理等主要业务模块的233项标准,形成了包含营销、运营、培训孵化、基础管理四大业务模块,以及综合、行政、人力资源、财务、信息化等14个子体系的养老服务标准体系框架,为“公建民营”工作的规范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开展标准化培训。为了把标准化建设变为全体员工的行动指南,我们大力强化培训工作,建立了领导小组牵头、归口部门负责、全员共同参与的工作体系,先后编写了《标准化应知应会知识手册》,专题培训10余场200多人次,制作了标准化宣传展板,开设了标准化工作专栏,培养了一批标准化工作骨干队伍,形成了全面参与、相互配合、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许多员工来到以后,通过专业的标准化培训,服务技能迅速得到提高,不仅掌握了专业技术,还学会了遵循规范流程,把服务做得更好、更到位。三是强化标准的实施。我们坚持“有用、好用、管用、实用”的原则,将养老服务标准体系进行了区域、岗位层级拆分,形成了“一书、一表、一卡、一单”标准执行模式,使标准始于流程、落于岗位。一书就是《岗位说明书》,根据岗位职责,确定工作标准、工作流程、工作目标;一表就是《流程对应标准及目标列表》,将职能、标准、目标、流程、记录统归一个岗位,员工对本岗位的工作要求、考核要求一目了然;一卡就是《岗位操作卡》,以可视化方式形成各岗位工作规则和依据,并日复一日保持在员工的视线之内;一单即《标准体系运行监督检查表单》,包含实施要点、监督检点、考核目标等内容,将工作中的每个过程、每个记录、每项作业、每台设备的管理都纳入以标准化为核心的PDCA循环中,形成了标准运行的常态监控机制,实现了对标准建立、执行、改进等全过程的检查、评价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