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传统思想是服务队伍建设的最大障碍
中国人选择职业深受传统思想影响,过去倡导“学而优则仕”,学有所成的标志是“做官”,鼓励向仕途发展。现代市场经济丰富了传统人才评价标准,出现了“学而优则商”的新理念,经商挣钱也得到了社会认可。养老服务作为现代服务业,尽管时代赋予了它许多新形态、新方法、新内容,但养老服务人员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照料老人生活起居。这种服侍照料老人的职业在历史上一直备受社会歧视,旧社会大户人家伺候老人的称“丫鬟”或“保姆”,在现代服务业的家庭服务中,仍然有沿用“保姆”称呼的。虽然现代家庭服务在称呼上发生了些变化,有的将“保姆”称“护工”“护理员”“保洁员”“康复士”“月嫂”“育婴士”等,但其职业特点及工作内容并没有实质性变化。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现代家庭服务业包括养老服务业仍然遭受社会各界的歧视。十几年前,青岛一位资深养老服务投资人谈起养老服务人员受社会歧视的现象,说一位养老院里的护工,从不跟亲戚、朋友说她是给老人做服务,而是说在养老院里做保洁员。
2014年山东省出台了鼓励高校、职业院校设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政策,每个设立该专业的高校和职业院校达到一定要求将得到100万元奖励,截至2017年,全省设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校和职业院校多达26所,其中10所院校拿到了奖励。但是这些院校大多数完不成该专业的招生计划,有的民办学校一年只能招到几个学生,其中,一知名民办高校是第一批设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校,因连续两年没有完成招生计划,到2017年底也没有拿到政府的奖励。
再看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据统计,选择从事养老服务的毕业生仅占30%。另外,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流失率高,第二年仍然从事养老服务的毕业生占首次就业的50%,第三年只占10%。这些现象并不是偶然孤立存在的,其背后有着深层的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传统文化根深蒂固,思想的变化和传统文化的改良有着特殊的规律和演变过程。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社会地位低、福利待遇差、劳动强度大、岗位责任重这些问题将继续存在,也将影响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从业选择及职业稳定。
(二)养老服务业态决定服务队伍素质的高低
目前,养老一线服务人员以城市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年龄在40~60岁之间,学历多数在高中以下水平,年龄、文化水平及基本素质决定了他们的养老服务能力。2014年以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养老护理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从事一线养老服务的人员,只要文化水平在初中以上,通过参加专业组织培训,基本都达到了护理服务要求。
因此,同前些年比较,养老护理服务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由于这些服务人员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他们在开展老年人肢体康复、护理照料、精神慰藉、营养保健等方面工作时,显得力不从心,护理质量和服务能力远远不能达到老人的需求。这致使养老服务在收费价格、服务项目、服务质量等方面长期处于低层次,严重制约了养老服务业发展,影响了服务质量的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素质与产业形态紧密相关,相互交织,彼此照应,互相促进。要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必须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能力。
(三)传统的用工模式影响养老队伍建设
养老服务具有现代服务业的基本特征,现代服务业由传统服务业演变而来,而传统服务业的用工制度基本都是劳务关系,不是劳动关系,这是导致服务业畸形发展的深层原因。家政、旅游、酒店、餐饮、养老、育婴、商务等服务业劳动用工制度,沿袭传统的用工办法,将行业骨干纳入企业社保,而企业一般员工通常是劳务关系,一些企业以盈利能力差,行业支付能力不足为由,不给员工缴纳社会保险,从而减轻企业负担。其实,从行业长远发展来看,这种忽视员工利益、只顾眼前的行为,制约了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