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社会资本盈利的因素

二、影响社会资本盈利的因素

目前,影响社会资本盈利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产业发展初期,社会投资缺少盈利模式

自201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后,5年来各级政府出台了一大批扶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但政策准备仍然不足,产业形态发展不够完善。目前,养老产业的政策法规、金融投资、教育培训等都处在发展初期,这一阶段要允许试错,发展中出现一些问题和困难都是正常的,无论是机构养老,还是社区居家养老,其组织、项目、标准都不成熟,再加上服务队伍的技能和素质不高,提供服务的方式及支付能力都有待提高和完善,在产业发展初期难以形成盈利模式。因此,要鼓励创新,大胆试错,勤于总结,缩短试错期,降低试错成本,完善产业形态,形成社会资本盈利模式。

(二)行业利润率低,社会投资缺乏动力

研究机构分析了养老产业各种业态的盈利能力,发现其行业利润率为5%~10%。尽管不同的投资项目、运营模式有些差别,但行业整体盈利能力较弱,养老服务业盈利水平低于服务业平均水平。在研究养老机构盈利能力、计算投资企业运营成本时,我们发现运营成本高是养老机构的显著特点。在项目总投资中,人力资源成本是养老机构运营的最大支出,如果考虑投资收回周期,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服务质量必然受到影响;如果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福利待遇,增加人力资源成本,就会延长项目投资收回周期。

表1 千佛山日间照料中心和馆驿街日间照料中心项目 单位:元

(三)投资大、周期长、利润低

机构养老作为养老企业投资的首选类型,其特点是投资大、周期长、利润低。研究统计显示,当前我国新建养老机构的投资收回周期为10~15年。值得注意的是,社会资本投资新建纯养老机构的原动力不足。企业投资新建纯养老机构,其出发点是依靠政府土地政策、财政补贴,投资建设部分设施用于养老,出售部分设施用于补贴项目投资。社会资本新建的养老项目中,依托政府的优惠政策,兼具养老机构运营及以房养老模式的都活了下来,而那些投资新建纯养老机构的企业,因为思想准备不充分,优惠政策难落地,对困难和问题考虑不足,投资的养老项目大多中断或夭折。社会资本投资养老项目不乏成功的案例,如龙口市的南山养老养生模式,该集团投资的养老项目按需求多层级设置,既有集团员工的福利型养老机构,也有纯旅居营利的“养生谷”,还有面向高端消费群体的养老院。将“养生谷”与养老地产融于一体,实现了短期收回投资、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四)管理难、纠纷多、风险高

养老服务是为高龄、失能、失智的老人服务,无论是对这类对象的管理,还是对提供的服务的管理,对经营者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一方面老人及子女服务需求变化快、难确定,这体现在:一是服务需求的多样性,老人服务多为一人一方案;二是服务需求的变化,随着老人身体状况的变化,服务也要变化;三是需求变化受外界影响,服务从业人员数量少、不稳定,有的老人一年要换多名护工。另一方面对提供的服务管理与考核难。目前,缺少成熟的护理服务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办法。过去照顾老人讲孝道,现在讲职业精神,在产业发展初期,尤其是服务人员福利待遇不高情况下,给服务人员讲职业道德效果有限,养老服务管理难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除了管理难,养老服务还存在纠纷多、风险高等问题。经常听到养老企业投资人议论,为老人服务,不仅是身体累,思想和心灵都累。发展初期的养老服务业,在应对突发事情、处理矛盾纠纷、解决养老争议等方面,需要建章立制的内容太多。国外养老服务的成功经验是处理矛盾纠纷、化解管理风险要靠法规制度。想要跨越产业发展初期的各种障碍,就要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教训,这是各国家养老产业发展必须经过的阶段,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不断地探索实践。

(五)服务强度大、收入少、人员不稳定

养老服务队伍素质决定社会投资的成败。产业发展需要人才队伍支撑,在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方面,我们是从零开始。过去政府投资的福利院、敬老院的服务人员都是兼职或临时工,政府没有将养老服务人员经费纳入预算,至今多数乡镇敬老院没有服务人员专项费用,服务人员工资是从供养对象的经费中挤出来的。社会福利院管理运营现状是一线服务员多是临时工,纳入编制和预算的人员不在一线从事护理服务。这种管理服务体制造成了养老服务人才缺失,缺乏专业护理人员为老人服务。社会投资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以农民工、下岗职工为主,劳动强度大,没有固定休息时间,采取二班制或是工作几天才能休息一次。收入不高再加上劳动强度大,直接影响了服务人员的稳定性,农民工或下岗职工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可能暂时选择从事养老服务。一些设立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校或职业院校面临招生难、就业难的问题,同样也面临毕业生流失、留人难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从事养老服务行业的不足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