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老人及养老服务
(一)失独老人的概念
家中唯一的子女不幸离世,这样的家庭被称为“失独家庭”。失独家庭中的老人被称为“失独老人”。
(二)失独老人的数量
失独家庭数量庞大,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15~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为1.9亿,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因此,每年约产生7.6万个失独家庭。按此统计,中国的失独家庭已超百万。
(三)失独老人养老政策现状
一是现行的失独家庭养老法规偏少。《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是唯一涉及失独群体社会保障的政策法规。该法的第四章第二十七条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法律专家认为,这里的“帮助”不是“责任和义务”,而且“给予必要的帮助”概念模糊,在法律上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化标准,执行起来有很大的伸缩性。二是政府对失独家庭的生活补贴不足。有地方政府对独生子女伤亡家庭进行补贴,每月每人数百元不等,但年龄要求女方年满49周岁,夫妻双方才能同时纳入扶助范围。这种经济救助对于数量庞大的失独家庭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三是失独老人优惠政策不多。目前,国家制定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把养老问题上升到了国家战略,但这唯一法规并未给予数量庞大的“失独老人”特别关注。在失独老人困难最大的养老照护以及医疗等方面没有特殊的优惠政策。目前社会各界对关注失独群体困境的呼吁很多。许多专家学者认为,现在特别需要开展失独家庭养老状况调查,了解失独家庭老人的实际困难和诉求,出台失独老人帮扶政策,为失独老人群体制定具有稳定性和普惠性的养老政策。
计划生育实施30多年来,我国社会形成了近100万个失独家庭,这些失独者大多已步入老年,面临着诸多养老问题,集中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经济贫困。虽然大部分地区实施了失独帮扶金政策,有些地方也提高了城乡失独老人扶助金金额,但是多数失独家庭没有退休金保障,尤其是生活在农村的失独老人,靠扶助金养老只是杯水车薪。二是缺乏精神慰藉。相较于经济的困境,失独老人的精神需求也是不容忽视的。在经历过丧子之痛后,很多失独者不再愿意接触社会,他们的心理变得脆弱而敏感,甚至选择自我封闭。有的失独老人由于情感受伤,更喜欢抱团取暖,希望有专门的失独者养老机构,能跟失独者们在一起生活。三是疾病加剧。失独家庭成员在丧子之后,身体疾病100%会加剧,这种特殊创伤分为四种情况:(1)失独者身心疾病增加,高血压、心脏病等患病风险增加。(2)其他老化疾病的患病概率增高,如老年骨折、脑出血、心肌梗死、老年性痴呆(失智)、老年孤独、老年精神疾病等。(3)创伤、疾病、养老压力等并存,失能、失智加之本身的失独,部分人正成为或将成为“三失”人群。四是人际疏离。失独家庭的人际疏离在于失独后与社区的人际关系不断淡漠,与自己亲朋好友的关系日趋疏远。容易与同样命运的失独家庭抱团取暖,这种同命相惜的感受是他们无奈中的自我选择,也是唯一可以延续生活希望和支撑人际关系的精神依托。五是养老焦虑。失独家庭的养老焦虑集中在:(1)对衰老与疾病的焦虑。无人协助挂号医疗;无人陪护住院;无人照料生活;突发状况可能会无人知晓。(2)孤独与婚姻的冲突。部分夫妻在失去独生子女后,选择了分居或者离婚,以此来逃避创伤所带来的家庭危机,这对他们自身的生命防御机制而言,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3)临终关怀的压力。按中国传统的丧事礼仪,一般由后人给老人送终、进行悼念。失独者基于子女死亡的压力,随着年龄的增加,对自己的临终后事有着深深的恐惧和自卑。尤其是看到同样命运的失独者出现饿死或者病死在家无人发现的情况,他们对自己未来的死亡有着潜在的恐惧与压力。(4)隔代教育的压力。部分失独家庭存在自己的子女死亡,留下了第三代孙子或孙女的现象,这类失独家庭的孙辈被称为“独三代”。失独老人在孙辈的教育及成长方面表现出弱势和无力,他们本身承受着丧子的精神创伤,日趋老化的现实亦让他们在身心及经济能力方面缺乏照顾孙辈的能力,但是现今社会中却没有一个比较合适的支持体系。六是人文关怀的缺失。失独者在生活、就医、再就业、居家养老、精神生活等一系列需求中,不仅缺少制度保障,而且缺少人文关怀,甚至遭遇歧视。
(五)失独老人的养老服务探索
我国失独老人养老困难重重,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级政府及社会组织也加大了对失独老人养老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可推广、可普及的有益做法。
1.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要为失独老人提供完善的养老服务,首先需要从法律法规方面着手,出台可操作、较明确的政策以及法律条文,对失独老人与失独家庭进行帮扶。提高失独老人的救助和补贴标准,保障其经济生活;在就医、入住养老机构等方面制定人性化的政策。
2.提高社会关注度。通过提高整个社会对失独老人的关注度,在社会中营造出互助氛围,帮助失独老人走出心理困境。同时,政府和社会组织要积极搭建平台为失独老人提供服务。例如,目前全国各地各类社会组织自愿为失独家庭提供一对一面谈、入户访谈等服务,有的组织运用网络哀伤辅导失独老人。
3.搭建社会支持网络。活动理论认为,活动水平高的老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人更能感到满足。基于这一理论,为失独老人搭建社会支持网络,使他们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对于失独老人再社会化有着积极的意义。目前,很多社会组织和失独老人自身都会开展各项活动,搭建互助平台。例如近几年,每逢春节来临之际,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失独家庭老人自愿自费赴海南三亚、广西北海抱团过春节。这些失独家庭的老人在一起度过新春佳节的同时,组织并参与多种失独家庭生活研讨会,可以起到疏导自身的哀伤情绪的作用。从事失独关爱服务的机构及爱心人士成立了失独家庭虚拟支持网络——关爱失独暖心联盟。联盟主要由高校老师、社会组织、知名公益人士和失独家庭自发联结的自助团体组成。参与联盟的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在各自的范围内整合资源,开展关爱失独老人服务,不定期分享经验做法,并开展自我评估。
4.构建适合失独老人需求的养老方式。正如前文所述,很多失独老人喜欢与有共同经历的老人抱团养老。根据这一需求,可以建设专门的养老机构服务这一部分老年人,满足其抱团养老的需求,同时给予相应的照顾补贴和医疗服务,帮助失独老人解决养老和就医的困难。对于有居家养老需要的失独老人,则要将社区服务融入家庭照护之中,同时加强互助网络的作用以及监督作用,保障老人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