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和转化
(一)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和转化
碳水化合物经过消化分解为单糖(主要是葡萄糖,还有部分果糖和半乳糖)以后,由小肠黏膜吸收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再通过肝门静脉入肝,一部分合成肝糖原贮存起来,另一部分由肝静脉进入体循环,供全身组织利用。
食物中的多糖和二糖在小肠内消化成为单糖(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以后,才被吸收到血液内。所有非葡萄糖的单糖被吸收到血液后,也都要转变为葡萄糖。葡萄糖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人体的各个部分,向下述三个方面转变:①一部分氧化分解,最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②一部分被各种组织合成为糖原(肝和骨骼肌是合成糖原的主要器官,糖原在肝中是作为能量暂时贮备,但在肌肉中则能为肌肉活动提供能量);③还有一部分转变为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的非氮部分。
(二)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转化
蛋白质主要以氨基酸的形式被小肠黏膜吸收,经过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有些未经消化的天然蛋白质或蛋白质分解的中间产物,也可以被小肠黏膜吸收,但吸收量极少。有些人对某种食物过敏,可能是由于某种蛋白质被小肠直接吸收而引起的。近年来的研究指出,蛋白质分解为二肽或三肽后,也可以在肠黏膜处被直接吸收,是蛋白质分解产物的一种新的吸收途径。
食物中的蛋白质消化成各种氨基酸,被吸收到体内以后,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转变:①直接被用来合成各种组织蛋白质,包括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②经脱氨基作用而分解为含氮部分(氨基)和不含氮部分,氨基可以转变为尿素而排出体外,不含氮部分可以合成糖类、脂肪,也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③通过氨基转换作用,氨基可以转移给其他化合物以形成新的氨基酸;④经过脱羧基作用,可以产生胺类,如组氨酸脱去羧基(COOH)后,可以生成组织胺。
(三)脂类的消化吸收和转化
脂类在胆盐、胰液和小肠液的作用下消化分解,形成甘油、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一酯,以及少量的甘油二酯和未消化的甘油三酯(TG)。胆盐可以与脂肪的水解产物形成水溶性复合物。这些水溶性复合物聚合成脂肪微粒(主要成分为胆盐、甘油一酯和脂肪酸)。有人认为,这种脂肪微粒能被小肠上皮细胞通过吞饮作用而直接吸收;但也有人认为这种脂肪微粒在被吸收时,各主要成分先分离再分别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当上述物质(主要是甘油一酯和脂肪酸)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后,重新合成为中性脂肪,并在外面包上一层由卵磷脂和蛋白质形成的膜,而成为乳糜微粒。乳糜微粒和多数长链脂肪酸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淋巴管(也称为中央乳糜管),再经过淋巴循环间接进入血液。多数短、中链脂肪酸和甘油可以溶于水,被吸收入毛细血管,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由于食物中的动物性和植物性油脂含长链脂肪酸较多,因此脂类的吸收以淋巴途径为主。
食物中的脂类经过消化,再被吸收到体内以后,可能发生以下四个方面的转变:①在皮下、肠系膜等处贮存起来;②再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等,然后直接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或者转变为肝糖原等;③参与构成人体的组织;④被各种腺体用来产生特殊的分泌物,如外分泌腺所分泌的乳汁、皮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各种类固醇激素(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性腺分泌的性激素)等。
思考题
1.基本概念:消化、吸收、上消化道、下消化道、胰岛。
2.问答题:
(1)简述细胞的组成。
(2)消化管和消化腺分别由哪些器官组成?
(3)胰岛分泌哪些主要激素,这些激素是如何调节血糖的?
(4)简述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在消化道内消化吸收的基本过程。
(5)小肠被大部分切除后会形成短肠综合征,将会对消化和吸收产生哪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