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钙

一、钙

钙约占体重的2%。成人体内含钙总量约为1 200 g,其中约有99%集中在骨骼和牙齿,存在形式主要为羟磷灰石[Ca10(PO46(OH)2];约1%的钙以游离的或结合的离子状态存在于软组织、细胞外液及血液中,统称为混溶钙池。混溶钙池与骨骼中的钙维持着动态平衡,即骨中钙不断地从破骨细胞中释出进入混溶钙池,而混溶钙池中的钙又不断地沉积于成骨细胞,维持钙的更新。

(一)钙的吸收及影响因素

膳食中钙的吸收主要在pH较低的小肠上段。钙的吸收是一个需要能量的主动运输过程,具有多种影响因素。

在钙的吸收过程中需要活性维生素D[1,25-(OH)2 D3]参与。充足的维生素D可促进钙的主动吸收。同时,钙的吸收与年龄有关,随着年龄增长其吸收率下降。婴儿钙的吸收率超过50%,儿童约为40%,成年人只为20%左右。一般在40岁以后,钙的吸收率逐渐下降,老年人骨质疏松与此有关。

阻止钙吸收的因素主要是谷物中的植酸(Phytic Acid)、某些蔬菜(如菠菜、苋菜、竹笋等)中的草酸。一些食物中含有过多的碱性磷酸盐等,在肠腔内与钙结合成不溶解的钙盐,会减少钙的吸收。同时,膳食纤维中的糖醛酸残基可与钙结合,脂肪过多或脂肪消化不良时,未被吸收的脂肪酸可与钙结合形成脂肪酸钙,这些均影响钙的吸收。另外,抗酸药、四环素和肝素也不利于钙的吸收。

促进钙吸收的因素有维生素D、某些氨基酸、适当的钙磷比例和乳糖等。维生素D是促进钙吸收的主要因素,某些氨基酸如赖氨酸、色氨酸、精氨酸等,可与钙形成可溶性钙盐,有利于其吸收。膳食中的钙磷比例,儿童以2∶1或1∶1,成人以1∶1或1∶2为宜。当人体对钙的需要量大时,如妊娠、哺乳和青春期,钙的吸收率会随之增高;反之,需要量小时,吸收率降低。

综上所述,影响钙吸收的因素如表3-18所示。

表3-18 影响钙吸收的因素

体内钙的储留与膳食中含钙量和机体对钙的需要量有关。当膳食中钙含量增高时,体内钙储留量可相应增加;当机体对钙的需要量提高时,储留量也相应提高。

成人每天通过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消化液的分泌等途径排出钙。

(二)生理功能

1.形成并维持骨骼和牙齿的结构

钙是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体内的钙约99%集中在骨骼及牙齿中,主要以羟磷灰石和磷酸钙[Ca3(PO42]两种形式存在。成骨细胞与黏多糖等构成骨基质,羟磷灰石及磷酸钙沉积于骨基质,形成骨骼及牙齿。在骨骼已关闭和骨长度的生长停止以后,每年有2%~4%的骨钙进行更新。如果钙缺乏,骨骼、牙齿则会发育不良,骨结构会受到破坏。

2.维持肌肉和神经的正常活动

钙离子与神经和肌肉的兴奋、神经冲动的传导、心脏的正常搏动等生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例如,血清钙离子浓度降低时,肌肉、神经的兴奋性增高,可引起手足抽搐;而钙离子浓度过高时,则会损害肌肉的收缩功能,引起心脏和呼吸衰竭。

3.参与血凝过程

钙有激活凝血酶原使其变成凝血酶的作用。

4.其他

钙在体内还对多种酶有激活作用,如ATP酶、脂肪酶、蛋白质分解酶等。

(三)钙缺乏和过量

婴幼儿和老年人是钙缺乏的主要人群。婴幼儿缺钙,轻则导致生长发育迟缓和神经兴奋症状,重则影响骨骼和牙齿的发育甚至发展为佝偻病,出现“O”和“X”形腿、肋骨串珠、鸡胸等症状。成年人缺钙可发生骨质软化症,老年人缺钙易患骨质疏松症。

但是,并不是钙摄入量越高越好,特别是通过膳食补充剂补充钙,更不易超量补充,这是因为超量补充会导致高钙血症、高钙尿、血管和软组织钙化,肾结石的风险也相对增高。

(四)食物来源

食物中钙的最好来源是乳类和乳制品,不但含量丰富,而且吸收率高。豆类、绿色蔬菜及各种瓜子也是钙的较好来源。少数食物如虾皮、海带、发菜和芝麻酱等含钙量特别高。常见食物中的钙含量如表3-19所示。

表3-19 常见食物中的钙含量

(五)参考摄入量

成人钙的推荐摄入量为800 mg/d,老年人为1 000 mg/d,孕妇和乳母为1 000 mg/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2 000 mg/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