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敏、技巧项目运动员的营养需求

三、灵敏、技巧项目运动员的营养需求

(一)基本代谢特征

灵敏、技巧项目种类较多,主要包括体操、击剑、乒乓球、跳水和跳高等。这类项目对机体的协调运动能力要求较高,同时也需要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力量、爆发力、速度和耐力等方面的运动能力,但日能量消耗相对较少。

(二)灵敏、技巧项目运动员的营养需求特点

1.科学控制体重

由于灵敏和技巧多与人的体重大小有关,体操、跳水和跳高等项目运动员为完成复杂的高难度动作,经常需要控制体重和体脂水平。因此,这一类型运动员常采取控制饮食的措施来控制体重,膳食能量摄入量较低,食物脂肪供应比例控制在30%以下,以免影响体重或体脂。同时,这类运动对身体的协调性要求较高,而且具有运动中神经系统高度紧张的特点,为保证紧张神经活动过程的需要,该类运动员的食物应提供充足的蛋白质、钙、铁和磷等营养。其中,蛋白质食物功能比应占总能量摄入量的12%~15%,在减体重训练期间蛋白质可适当增加到15%~20%。

2.保证维生素及矿物质的摄入

为了保持神经系统高度紧张活动的需要,灵敏、技巧项目运动员的膳食中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维生素C、钙和磷等营养素,维生素B1的供给量应达到4 mg/d,维生素C为140 mg/d。此外,乒乓球、击剑等项目运动员训练过程中视力活动紧张,应保证充足的维生素A供应,日补充剂量应达到1 800μgRE(6 000 IU)以上,其中多数应来自动物性食物。对体操、艺术体操等项目运动员因控制体重而造成的营养缺乏问题,应特殊安排,保证必需营养素的供给。

(三)不同专项灵敏、技巧项目运动员的营养需求特点

1.体操运动员

体操运动属于反复高强度、短时间内的无氧运动,主要以碳水化合物和磷酸肌酸为能量来源。体操运动员的特点是普遍年龄偏小,大部分是少年人群,优秀运动员多数在16~19岁,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同时,体操训练年限长,训练负荷大,对体形要求高,训练时间长,一日训练可达到3~5 h,一周内可训练30 h。体操运动有控制体重、维持体形等需求。但如果采取限制饮食的措施控制体重,容易造成进食方式和饮食行为的紊乱以及其他影响生长发育的问题,摄入能量不足会使肌肉缺乏能源物质,从而降低训练效益。此外,总能量短缺且运动训练量大,也容易造成女性体操运动员月经不调和原发性闭经。

(1)能量需求

根据体操运动的无氧性质,运动员应限制脂肪的摄入量,因为脂肪不仅代谢慢,而且增加摄入量会使体脂增加。合理的膳食方案以增加摄入复合碳水化合物为起点,减少脂肪摄入,并保证充足能量的摄取。限制总的脂肪摄入,需要避免吃油炸食品、肉眼可见的脂肪(黄油、人造奶油、肉食脂肪等)以及油腻的乳制品。同时鼓励体操运动员重视碳水化合物的营养,过度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会影响运动员情绪。体操运动员摄入能量物质的分配比例如下:总能量的20%~25%来自脂肪,15%来自蛋白质,60%~65%来自碳水化合物。高碳水化合物、中等量蛋白质和低脂的膳食对有氧或无氧运动均是最好的能源。

(2)注重钙及铁的摄入

由于体操运动员年龄小,处于生长发育期,因而体重会相应地随生长而增加。为了控制体重,如果以低能量摄入为基础而限制摄食量则会造成低代谢率和低营养摄入。低代谢率使体操运动员更难以正常摄食,能量供应减少且伴随营养摄入不足,而恰恰在青春期人体对营养的要求非常高。许多国家的体操运动员的摄入能量均未能满足需要量和生长发育的要求。国内外体操运动员,尤其是女性运动员常常会存在钙营养不良的问题。因此,要注意增加体操运动员的钙摄入量至1 000~1 500 mg/d,保证骨骼发育,并减少骨外伤;当膳食钙不能满足时,可适当补充钙制剂。女性体操运动员由于控制体重易引起月经紊乱、低雌激素水平、低钙摄入和饮食紊乱等情况,导致骨量丢失,更应注意综合预防。同时,女性体操运动员如果能量的摄入较低,也会导致铁的摄入量不足。铁营养不良会引起免疫能力降低,对生长发育、肌肉力量和智力均有影响。铁营养不良还易引起缺铁性贫血,即使是轻度的贫血也会影响运动能力。我国推荐的女性体操运动员的铁摄入量为20 mg/d,但多数未能被满足。为了提高铁的吸收效果,食物中植物来源的铁(如全麦谷类、菠菜、豆类)和动物来源的铁(如肉酱)可以与维生素C(如早餐中加一杯橙汁)结合食用。必要时可以适当服用铁制剂,但是要注意选择吸收效率高、对胃肠道无刺激作用的铁制剂。

2.击剑运动员

击剑属于技能类对抗性亚类项目,这一类项目本身具有运动强度大、运动时间长、对抗激烈的特点。击剑运动属于混合性练习运动,其动作结构既有周期性的,又有非周期性的,要求动作快速,在攻防中讲究运动速度和爆发力。其中,如上步、弓步刺、冲刺、防守反击等瞬间动作的完成是属于无氧供能中ATP-CP系统供能的。但一场比赛持续的时间较长,往往可能达20 min左右,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有氧供能系统不断补充ATP,将难以保证运动员有充沛的体力来有效地完成技术动作。所以,在训练过程中既要注重运动员无氧供能能力的发展,也要重视有氧供能能力的提升。

(1)能量需求

根据陈吉棣等于2001年发表的《推荐的中国运动员膳食营养素和食物适宜摄入量》,一名击剑运动员每日所需能量摄入为11.4~17.64 MJ(2 700~4 200 kcal),平均为14.70 MJ(约3 500 kcal)。2009年美国运动医学会、美国饮食营养学会、加拿大营养师协会联合建议:运动员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每千克体重6~10 g,蛋白质为每千克体重1.2~1.7 g,脂肪占摄入总能量的20%~35%。由于击剑运动要求运动员有较好的爆发力,因此运动员体内ATP、CP的分解与再合成速度至关重要。碳水化合物在人体内主要以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形式储备,是运动能量供应的主要物质,具有耗氧量小、供能效率高的特点。在补充碳水化合物的种类上应以低聚糖、果糖为主。

击剑运动员在比赛期间补糖对于提高运动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赛前补糖可以有效地提高击剑运动员体内肌糖原和肝糖原的储备量,保证能量供给。有研究指出,赛前补糖的两个最佳时间是赛前2 h和赛前15 min。赛前2 h补糖,能使糖被消化吸收,以储存在机体中,比赛时可为运动员提供充足的能量,且能减慢血糖下降的速度;赛前15 min补糖,可使其在比赛时刚好吸收进入机体血液,使血糖处在较高水平,有利于运动能力的提高。此外,赛后补糖也能够有效地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2)及时补液和补充碱性物质

击剑运动会造成运动员大量排汗,除水分之外,还使得电解质及各种营养物质有不同程度的流失,破坏机体的内环境,影响机体内物质的运输与传导,降低运动员的反应性、敏捷性和爆发力,从而大大降低击剑运动员的运动状态。因此,一般选用含有糖、电解质及各种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且配比均衡、口感良好的运动饮料,进行少量多次的补充。

由于击剑运动以无氧供能及代谢方式为主,因而运动过后运动员体内会产生大量乳酸,导致体内血液pH下降,机体内环境呈酸性,影响能量供给,而造成运动能力下降、肌肉酸痛、疲劳等问题。及时、适量补充碱性物质有利于中和、缓冲体内的酸性物质,升高pH值,恢复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以有效消除疲劳,恢复体能。

(3)保证维生素和神经营养物质的摄入

击剑属于灵敏、技巧性运动项目,运动员应注意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1,通常建议维生素C的摄入量为140 mg/d、维生素B1的摄入量为4 mg/d。击剑运动员也要注意补充维生素A,建议每日摄入1 800μgRE以上。而且,应加强补充促进中枢神经细胞代谢、营养神经的营养物质,如卵磷脂、牛磺酸、L-门冬氨酸、谷氨酸、γ-氨基丁酸、泛酸、叶酸、烟酸、谷胱甘肽、DHA、EPA、蜂产品、葡萄籽提取物和银杏提取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