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类项目运动员的营养需求

四、球类项目运动员的营养需求

(一)基本代谢特征

球类项目包括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网球、手球、棒垒球和冰球等,这些项目要求运动员的各种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对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爆发力和运动控制等素质要求较高,并具有运动形式复杂多变、运动强度变化大、能量消耗量较高的特点。

(二)球类项目运动员的营养需求特点

1.适宜的营养素供能比

球类运动项目一般属于集体性运动,个体差异也较大,应根据运动员个体的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来确定能量的消耗。如足球运动员的总能量的平均摄入水平为4 900 kcal,摄入范围是2 500~6 400 kcal。我国对篮球、足球和排球运动员建议的适宜能量摄入水平为4 200~4 700 kcal或更高。

大部分球类运动员的主要能量来自体内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氧化。根据运动量的大小,能量的需求差异很大。一般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为55%~65%,蛋白质为12%~15%,脂肪为25%~30%,故应保证以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供能为主,可在运动前3~4 h摄入高碳水化合物食品。高碳水化合物膳食能增加肌糖原储备、促进恢复,对离心运动或合理冲撞等造成的肌肉损伤后的糖原再合成也是有利的。食物上可以选择主食、淀粉量高的糕点、蔬菜、水果和饮料等。

2.注重蛋白质的补充

球类运动员大多数是在神经高度紧张的情况下训练或比赛,因此应注意蛋白质的营养需要。有研究表明蛋白质不但有供能的作用,还可以调节人体生理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个别氨基酸如蛋氨酸及赖氨酸也有助于条件反射的建立。另外,足球、橄榄球等与运动员有身体接触的运动项目,往往易造成更多的肌肉损伤,运动后迅速补充蛋白质有助于修复受伤的肌肉和组织。球类运动员的蛋白质的供能比应占总能量的12%~15%,需要量为每千克体重1.2~2.0 g。需要注意的是,在补充蛋白质摄入量的同时,更应注意蛋白质的质,如选择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并注意必需氨基酸所占的比例。

3.及时补液,预防脱水,限制饮酒

一场球类比赛可使运动员失水2 L左右,环境温度是影响运动员补水的重要因素,运动员在寒冷环境下运动训练90 min的出汗量为1~2.5 L,而在炎热的夏季甚至可达4 L,但实际运动员补液的量远远低于汗液丢失量。脱水是间歇性运动引起疲劳和运动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而补液对球类项目运动也有良好的作用,可减轻自觉的疲劳感,提高运动员的耐力。比赛前和比赛过程中的营养补充应根据比赛的持续时间、激烈程度以及比赛期间的气温等因素综合考虑。运动员应注意在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及时补液,补液宜选用低糖、等渗的运动饮料,不要选用含咖啡因和乙醇的饮料。同时,运动中不要使用含糖浓度高的饮料,以免引起胃不适和胃排空后延。

球类运动一般训练比赛较为密集,应当注意在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糖的补充。赛前一天和比赛当日应充分补液,补液量应大于仅仅满足口渴感觉的需要量;运动中补液应积极主动,少量多次;运动结束后应尽快补充50 g糖,之后每隔1~2 h重复补充,直至下一餐,在恢复期的24 h内,补糖的总量应达到每千克体重10 g,并摄入血糖生成指数高的食物,加快糖原储备的恢复,补充至运动员出现正常的尿液颜色和尿量为止。

球类等团体项目运动员有一种习惯,即为庆祝胜利往往在比赛后摄入酒精类饮料。喝酒会影响训练和比赛的恢复,酒精作为一种利尿剂会降低赛后身体水分的恢复进程。训练或比赛结束后,运动员首先应该把注意力放到身体水分和能量恢复的目标上,在饮用任何酒精类饮料之前,应摄取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和饮料。在有任何软组织损伤的运动后24 h内应禁酒,以免伤处肿胀或出血而延迟恢复。

(三)不同专项球类运动员的营养需求特点

1.篮球运动员

(1)能量需求

篮球运动具有高空争夺的强对抗特征,运动强度大,比赛时间相对较长,运动员在运动中伴有爆发式的跳跃和投掷,以及间歇的冲刺式的无氧运动,使机体无氧代谢水平高。大强度运动后,磷酸肌酸的恢复和乳酸消除的快慢取决于肌肉的有氧代谢水平。因此,篮球运动既包括无氧氧化供能,又包括有氧氧化供能,且以磷酸肌酸和糖酵解的无氧代谢供能为主。在能量分配上,对于篮球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而言,碳水化合物是最理想的能源,其供能比应占总能量的55%~65%。在篮球运动员摄入的膳食中应适当提高蛋白质的供能比,可达12%~15%,每日每千克体重最高可达2.3~2.4 g。由于篮球运动是长时间的剧烈运动,会动员脂肪参加大量供能,大量脂肪酸进入肝脏容易发生肝脏脂肪浸润,故脂肪的供能比应占20%~30%,但不宜超过30%,且要尽可能选择来源于植物性油脂的食品,饱和脂肪酸应少于10%。

在篮球运动期间的补糖方面,比赛前应提高最大肌糖原的储备,可在赛前训练期,采用改良的糖原负荷法,即在赛前1周内逐渐减少运动量,直至赛前1天休息;同时逐渐增加膳食中碳水化合物含糖量至总能量的60%~70%或每千克体重8~10 g,这样可以使肌糖原储备量增加20%~40%。在篮球比赛中,补糖对于提高运动能力、延缓疲劳非常重要,由于比赛中运动员的体液处于相对高渗状态,因此此时补糖应选择糖浓度小于5%和低渗透压的糖,以电解质饮料为宜。比赛后补糖可帮助运动员尽快缓解疲劳和促进体力恢复,应采用少量多次的补给方法,比赛后每隔1~2 h补糖一次,效果最佳,机体补糖量为每千克体重0.75~1.0 g,24 h内补糖量可达每千克体重9~16 g,这对运动后恢复血糖水平和减少血乳酸含量均有良好作用。

(2)及时补充水及电解质

篮球训练或比赛中,运动员大量出汗后如果不及时补液会造成脱水、电解质紊乱。在篮球运动前2 h或15~20 min可以饮用400~600 mL的含糖和电解质的运动饮料,每次100~200 mL,分多次喝完。运动中的补液量根据出汗量而定,宜少量多次补充,但补液的总量不超过800 mL/h,可以每隔15~20 min补液150~300 mL,或者每跑2~3 km补液100~200 mL,如果运动时间不超过60 min,补充白开水即可,超过60 min则应补充含电解质和糖的运动饮料。运动后的补液量应大于出汗量,要少量多次给予补充,最好使用含电解质和糖的运动饮料,有利于运动员的体力恢复。

(3)注重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篮球运动属于技能类同场竞技对抗项目,运动员应注重补充维生素,维生素B1能促进能量代谢,维护神经系统的机能;维生素C能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及ATP酶的活性;维生素E则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促进蛋白质合成,改善肌肉营养和血液供应,提高肌肉质量等作用。同时,矿物质的补充也不可缺少,其中,铁在机体内参与氧气的转运、交换和组织呼吸过程,使氧气更有效地运输到肌肉中,与细胞内生物氧化有着密切关系;钙在肌肉收缩和神经兴奋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中国篮球运动员在普通训练期一日的所需能量和各种营养素摄入量的推荐建议如下:钙为1 000~1 500 mg/d,铁为20 mg/d(大运动量训练为25 mg/d),维生素B1为3~5 mg,维生素C为140 mg(比赛期增加至200 mg),维生素E为30 mg(高原训练增加至30~50 mg)。

2.足球运动员

足球是一项有氧无氧混合功能的项目。运动员在进行短距离冲刺、做力量爆发性动作时进行的是无氧代谢,使用的是磷酸肌酸供能。运动员在反复快速奔跑、防守、补位及配合时,进行的是无氧代谢,使用的是糖酵解供能。运动员用以维持整场比赛进行的是有氧代谢,使用的糖和脂肪供能。

(1)能量需求

足球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的能量消耗极大,经过一场完整的足球比赛之后,每个运动员的平均跑动距离为9 km左右。对于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运动强度的运动员来说,能量需求也不尽相同。足球运动员的食物在数量上应满足运动训练和比赛的消耗,使运动员能保持适宜的体重,在质量上应保证全面的营养需要和适宜的配比。足球比赛和训练越剧烈,运动员需要的能量也就越多。研究表明,最好增加足球运动员对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补充增加的能量需求,而不要增加脂肪或蛋白质的摄入量。国外研究建议,在训练期间运动员每日摄入的能量应为3 000~4 700 kcal。为了满足训练中需要的能量,运动员在保证一日三餐的正常饮食之外,还应该有2~3次加餐,才能保持能量摄入充足。足球运动员能源物质的补充应以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60%~70%、蛋白质占15%~20%、脂类占15%~25%为宜。同时,在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摄入含糖饮料,是除了膳食摄入以外最有效的碳水化合物补充方法,对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促进运动能力的恢复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运动员的食物要求浓缩,体积重量小,一日食物总重量不超过2.5 kg。运动员的进食时间应考虑消化机能和运动员的习惯,大运动量训练和比赛前的一餐应至少在2.5 h前完成,目的在于使运动时消化道的食物基本排空,剧烈运动前不宜吃得过饱。运动后的进食应安排在运动结束30 min后,剧烈运动后切忌暴饮暴食。

(2)及时补充液体及电解质

同篮球运动一样,由于训练和比赛中大负荷运动,足球运动员会大量排汗,容易出现脱水、体内电解质丢失的情况。补液方法与篮球运动员相同,液体补充的总原则为少量多次。具体方法如下:可于运动前2 h内饮用含糖和电解质的饮料400~500 mL(每次100~200 mL);中场休息时需及时补充运动饮料150~300 mL;在运动后,也要少量多次进行补液。由于在运动中补充纯水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尿量增加,所以应该确保运动饮料配方的合理性。

(3)适当补充肌酸

肌酸对于人体磷酸肌酸的储存有重要作用。人体肌酸大部分在骨骼肌中,能够增强运动员的肌肉爆发力和运动耐久力,提高运动员在短时间内的冲刺能力,提高无氧耐力,减少运动时酸性物质的产生,促使肌纤维合成蛋白质。已有研究发现,运动员在口服肌酸后,体内的磷酸肌酸储存量可直接提高20%。肌酸的补充方法为冲击期20 g/d,服用5~7 d;维持期为2~5 g/d。如果肌酸与葡萄糖和牛磺酸联合使用,效果会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