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营养成分

一、主要营养成分

(一)碳水化合物

谷类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极为丰富,主要集中在胚乳内,多数含量在70%以上。稻米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小麦粉中的含量次之,玉米中的含量较低;在稻米中,籼米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粳米中的含量较低。碳水化合物存在的主要形式为淀粉,其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组成分别为20%~30%和70%~80%。谷类的碳水化合物利用率较高,一般在90%以上,为机体最理想、最经济的能量来源。

(二)蛋白质

谷类食物中的蛋白质含量并不高,一般为7%~12%,但是我国居民谷类消费水平高,因此仍为人体获取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如果按谷类食物每天摄取250~500 g计算,那么每天从谷类中摄取的蛋白质为20~50 g,大约占人体所需蛋白质的50%。谷类中的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不高,赖氨酸含量相对较低,但与赖氨酸含量较高的豆类混合食用,可以发挥蛋白质的互补效应,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另外,蛋白质在谷类种子中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其在胚芽部分含量最高且质量最佳,其次是糊粉层和胚乳,谷皮的蛋白质含量最低,如果在加工中将胚芽去掉,将会损失部分优质蛋白质。

(三)脂类

谷类中的脂肪含量较低(一般为1%~2%),且主要集中在小麦胚芽和糊粉层中。谷类的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还含有少量磷脂,质量较好。从玉米和小麦胚芽中提取的胚芽油,80%为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油酸为60%,而玉米油中还含有较高浓度的植物甾醇,具有一定的降低血清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四)维生素

谷类中的维生素以B族维生素为主,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泛酸、吡哆醇等,其中维生素B1和烟酸含量较多,是我国居民膳食维生素B1和烟酸的主要来源,维生素B2含量普遍较低。同时,黄色玉米和小米中还含有较多的类胡萝卜素,小麦胚粉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

谷类中的维生素主要分布在糊粉层和胚芽中,因此谷类加工越细,维生素损失就越多。玉米含烟酸较多,但主要为结合型,不易被人体吸收利用,故以玉米为主食的地区居民容易发生烟酸缺乏病(癞皮病),但玉米被加碱熬煮后,在碱性环境下,部分结合型烟酸可分解为游离型烟酸而有利于人体吸收,因此这是以玉米为主食的地区预防烟酸缺乏的一个良好办法。

(五)矿物质

谷类中所含矿物质为1.5%~3%,包括钙、磷、钾、钠、镁及一些微量元素。其中小麦胚粉中除铁含量较低外,其他矿物质含量普遍较高;在莜麦粉、荞麦、高粱、小米和大麦中铁的含量较为丰富;在大麦中,锌和硒的含量较高。谷类中的矿物质同维生素一样,也是主要分布在谷皮和糊粉层中。

谷类中的矿物质含量与产地密切相关,不同产地由于土壤的矿物质含量差别较大,导致谷类中的矿物质含量差异很大,特别是硒、锌等微量元素的差异更大。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近年来某些地区土壤污染较严重,导致谷类食物中重金属超标的现象不时发生,长期食用重金属超标的谷类食物,例如,镉超标的大米会对机体构成实质性损害,甚至引起重金属中毒,而预防这种情况发生的方法除了严格进行土壤和灌溉用水的监测外,购买不同产地的谷类食物也可以降低重金属损害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