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生素D

二、维生素D

维生素D是环戊烷多氢菲类化合物,以维生素D3(胆钙化醇)和维生素D2(麦角骨化醇)两种形式最为常见。人体内维生素D3由皮肤表皮和真皮内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转变而来,也可从动物性食物中摄入,因此一般成人只要经常接触阳光,在一般膳食条件下不会引起维生素D3缺乏。维生素D2是植物体内的麦角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而来,其活性只有维生素D3的1/3。由于7-脱氢胆固醇和麦角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可转变为维生素D,因而被称为维生素D原。

维生素D溶于脂肪溶剂,对热、碱较稳定,如在130℃加热90 min也不会被破坏,故通常的烹调方法不会致其损失。但是,光及酸能促进维生素D异构化,脂肪酸败也可使其被破坏。

维生素D可用国际单位IU或重量单位表示,其换算关系如下:1 IU维生素D3=0.025μg维生素D,1μg维生素D=40 IU维生素D3

(一)吸收

人类可以通过两个途径获得维生素D,即从食物摄入与皮肤内由维生素D原转变而来。摄入的维生素D在小肠内与脂肪一起被吸收。被吸收的和人体皮肤内形成的维生素D均被输送至肝脏。维生素D在肝脏经25羟化酶催化形成25-羟基维生素D3(25 OH-D3),然后被运输至肾脏,在肾脏被转化为维生素D3的活化形式1,25-(OH)2-D3,经血液运输至靶器官后发挥作用。

(二)生理功能

维生素D的主要功能是促进钙的吸收,对骨骼的形成极为重要。其主要生理功能包括:促进小肠黏膜对钙的吸收,并通过促进肾对钙、磷的重吸收而减少钙、磷的丢失,维持适当的血钙和血磷的浓度,使钙磷沉积于骨基质,促进骨组织的钙化。

(三)维生素D缺乏症和过多症

1.维生素D缺乏症

(1)佝偻病(Rickets):发生于婴幼儿。佝偻病即骨骼不能正常钙化而变软、易弯曲、畸形,并影响神经、肌肉、造血、免疫等器官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方头、肋骨串珠、弯腿。同时,胸腹部之间由于膈肌的拉力,使下部肋骨内陷,形成哈里森沟(Harrison Groove)。

(2)骨软化症(Osteomalacia):发生于成人,特别是妊娠、哺乳妇女和老年人。由于维生素D缺乏,新骨钙化不全会形成骨软化,主要表现为骨软化和易折断。发病初期,腰背部、腿部会存在不定期的时好时坏的疼痛,活动时加剧;严重时,骨骼脱钙、骨质疏松,可发生自发性、多发性骨折。

2.维生素D过多症

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D可引起中毒,甚至可以造成死亡。有研究报告指出,成人长期口服100 000 IU、儿童长期口服40 000 IU维生素D可引起中毒。中毒的主要表现为厌食、便秘、呕吐、头痛、烦渴与多尿、肌张力下降、心率快而失常等。另外,大量摄入维生素D,可导致血清钙和磷含量增高,甚至引起软组织的钙化,心、肺、肾、大血管等也可累及。

(四)食物来源

维生素D3含量丰富的食物来源为鱼肝油、深海鱼(沙丁鱼、鲨鱼)、鸡蛋的蛋黄以及各种动物的肝脏,强化维生素A、维生素D的牛奶也是维生素D的有效来源。维生素D2来源于植物性食物。

(五)参考摄入量

成年人、孕妇、乳母、65岁以上老年人的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为10μg/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50μg/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