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的生理变化

一、妊娠期的生理变化

妊娠期由于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在胎盘产生激素的参与下,母体各系统会发生一系列适应性的生理变化。而随着胎儿的分娩和胎盘的排出,母体各系统于产后6周后会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

(一)代谢改变

在雌激素等多种激素的综合影响下,孕妇在妊娠期代谢活动增强,基础代谢率增加,至孕晚期可比孕前增高15%~20%。另外,孕期由于胰岛功能旺盛,合成和分泌胰岛素增多,血中胰岛素浓度增高,糖耐量试验血糖增高幅度大,因而母体各系统恢复较慢;肠道吸收脂肪的能力会增强,血脂水平增高,脂肪积存增多;蛋白质的需要量也会增加,合成旺盛,以满足胎儿生长发育及子宫、乳房增长的需要。

(二)血液成分的变化

孕妇在孕期会引起血容量增加,血红蛋白浓度相对下降。妊娠6周起血容量开始增加,至32~34周时达高峰,约比未孕时增加35%。其中,血浆增加幅度高于红细胞,会致使血液稀释,血中血红蛋白浓度下降,可出现生理性贫血。如果孕期营养素摄入不足,蛋白质尤其是优质蛋白质和铁元素摄入不足,容易造成缺铁性贫血。另外,血浆中葡萄糖、氨基酸、铁、维生素C、维生素B6、叶酸及生物素等在孕期均会降低。由于叶酸的缺乏,因而孕妇有时也会出现巨幼红细胞贫血。如果铁和B族维生素同时缺乏,则会引起更复杂的混合型贫血。与此同时,由于孕妇在孕期血容量会增加,血浆蛋白也从孕早期即开始下降,至孕中期降为60~65 g/L,以白蛋白减少为主。但在妊娠期血浆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均有所上升。

虽然在妊娠期,母体各种营养素含量都有所降低,但在胎儿血浆中水平却较高,尤其在胎盘组织中更高,说明胎盘具有从母体血液循环吸取并贮存大量营养素以供胎儿需要的能力。

(三)消化系统的变化

孕早期的孕妇常有恶心、呕吐等妊娠反应。孕妇由于贲门括约肌松弛,胃内容物可逆流到食道下部而产生“烧心感”。胎盘所产生的孕激素使胃肠道平滑肌张力减低,胃酸分泌减少,肠蠕动减弱,常出现胃肠胀气及便秘;由于胃酸分泌减少后,胃液的酸度随之降低,故在孕早期钙、铁的吸收也会下降。但是,随着妊娠的进展,胃肠道对钙、铁、维生素B12及叶酸等营养素的吸收能力逐渐增强。

(四)肾功能的改变

在孕期,孕妇及胎儿代谢产物增多,肾小球滤过率比非孕时增加50%,肾血浆流量增加35%,会造成肾脏负担增加。由于肾小管对葡萄糖再吸收的能力不能随着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加而增加,故孕妇餐后会出现糖尿,同时尿中水溶性维生素排泄量也会增加。但是,由于代谢产物中的尿素、肌酐等排泄增多,从而导致孕妇的代谢产物在血中的浓度低于非孕妇女性。

(五)内分泌系统的变化

妊娠期脑垂体前叶会增大1~2倍,性腺激素分泌减少,垂体生乳素增多,乳腺再次发育,为产后泌乳做准备。同时,甲状腺功能旺盛,有些孕妇可出现轻度甲状腺肿大,碘的需要量增加。妊娠期血钙水平往往易降低,可刺激甲状旁腺的分泌增多,以调节血钙使其维持正常水平。

(六)孕期体重的变化

不限制进食的体重正常的健康初孕妇女,孕期体重增长的平均值为12.5 kg,经产妇可能比该平均值低0.9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