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人群的营养需求
[内容提要]
1.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与慢性病高发之间的关系
2.肥胖的营养代谢特点、判断标准、饮食干预措施和食谱制作原则
3.高血压、高血脂和心脑血管疾病的营养需求特点和饮食干预原则
4.糖尿病的营养需求特点、营养干预措施和食谱制作原则
5.骨质疏松症的营养需求特点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长期以来饮食结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导致蛋白质、脂肪的摄入量偏低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过高,从而造成蛋白质营养不良、贫血和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性疾病高发。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经济水平和食物的丰富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动物性食物的摄取比例迅速上升,人们的饮食模式快速地向“三高一低”的欧美饮食模式靠近,导致与饮食相关的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迅速升高。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饮食结构的差异,目前我国居民的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问题并存,营养缺乏主要发生在农村特别是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穷落后地区,以缺铁性贫血、维生素A缺乏和蛋白质营养不良为主;营养过剩主要发生在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大中城市,以肥胖和“三高”为主。另外,有部分个体由于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导致能量、蛋白质和脂肪摄入过量,但蔬菜和水果摄入严重不足,造成同一个体营养过剩与营养缺乏并存,如肥胖患者同时存在维生素和矿物质严重缺乏的问题,这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形式,被称为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隐形缺乏。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可知,2012年与2002年相比,中国居民身高、体重均有所增长,尤其是6~17岁儿童和青少年的身高、体重增幅更为显著。成人营养不良率为6.0%,比2002年降低2.5个百分点。儿童和青少年生长迟缓率和消瘦率分别为3.2%和9.0%,比2002年分别降低3.1和4.4个百分点。6岁及6岁以上居民的贫血率为9.7%,比2002年下降10.4个百分点。其中,6~11岁儿童和孕妇的贫血率分别为5.0%和17.2%,分别比2002年下降了7.1和11.7个百分点。但是,与营养相关的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却明显上升,例如,全国18岁及18岁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分别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个百分点,6~17岁儿童和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分别比2002年上升了5.1和4.3个百分点。2012年全国18岁及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2010年中国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调查了我国9.865 8万名成年人(≥18岁)糖尿病的患病情况(应用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的诊断标准),得出的糖尿病患病率为9.7%。若同时以糖化血红蛋白(Hb A1c)≥6.5%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则其患病率为11.6%;40岁及40岁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为9.9%。根据2013年全国肿瘤登记结果分析,我国癌症发病率为235人/10万人,并且这种上升趋势仍在继续。
为应对慢性疾病的高发趋势,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营养对慢性病的预防工作,先后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又于2019年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制定了具体的营养改善计划。合理膳食对于预防疾病、促进疾病康复有着至关重要且关键性的作用,健康领域的工作者应当抓住国家对健康促进和营养工作极度重视的“春风”,积极践行国民营养改善计划,通过营养宣传教育及干预措施提高慢性病预防和干预水平,提高干预的预期效果,为健康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