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类的合理利用

二、谷类的合理利用

(一)合理加工

对谷类进行加工有利于食用和消化吸收,但由于蛋白质、脂类、矿物质和维生素主要存在于谷皮、糊粉层和胚芽中,因此加工精度越高,营养素损失就越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为了保持良好的感官性状和有利于消化吸收,并最大限度地保留各种营养素,不提倡对谷类食物加工过细过精,可以选择加工程度较粗的“八五粉”和“九五米”。近年来逐渐流行全谷食物,全谷食物是指用完整的谷物种子(包括胚芽、胚乳和谷皮)加工而成的食品,例如,糙米、大麦、燕麦等加工而成的全谷系列食品,可保留更多的营养成分,值得提倡。

在选择谷类食物时,除了常吃的大米和小麦粉外,可适当选取部分杂粮,如燕麦、荞麦和高粱等,还要选择部分深色种子(如红米、黑米等)的谷类,这些种子的谷类不但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较高,还含有色素和黄酮类物质,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和提高机体抵抗力的作用,对于预防维生素缺乏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一定的作用。

(二)合理烹调

烹调加工过程会使一些营养素损失,例如,大米淘洗过程中反复搓洗,会损失部分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烟酸,淘洗次数越多、浸泡时间越长、水温越高,损失越多。米、面在蒸煮过程中,B族维生素有不同程度的损失,烹调方法不当时,如加碱蒸煮、油炸等,则损失更为严重。因此,稻米以少搓少洗为好,用电饭煲蒸米饭比用捞饭法蒸米饭使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损失要少,在吃捞米饭时,要同时喝米汤,这样可以减少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流失。对于面粉的加工来说,蒸煮加碱要适量,且少炸少烤,可以减少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流失。

(三)合理贮存

谷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贮存很长时间而质量不会发生变化,但当环境条件发生改变,如水分含量高、环境湿度大、温度较高时,谷粒内酶的活性增大,呼吸作用加强,使谷粒发热,会促进霉菌生长,从而导致蛋白质、脂肪分解产物积聚,酸度升高,最后霉烂变质,失去食用价值。故谷类食品应保持在避光、通风、阴凉和干燥的环境中贮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