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本土的传播?

4.如何看待“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本土的传播?

“新闻专业主义”一词是西方语境下的产物,是西方新闻业的指导思想;中国的新闻舆论工作和新闻业发展坚守的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只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而不是什么别的理论才是指导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指导中国新闻舆论建设的思想。(1)中国早期关注新闻专业主义有特定的语境。在中国新闻业和传播学发展的早期,尽管“新闻专业主义”本身试图掩盖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权力对新闻媒介和大众舆论的控制,但其中所蕴含的部分合理性(如对专业化、客观、中立、公正等原则的强调)被作为新闻传播学的专业术语引入中国。(2)新闻专业主义引入中国后其外延有所变化。“新闻专业主义”进入中国后,由于中国的社会制度、历史人文、社会环境和媒介角色的差异性,这一概念所承载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表现为对一种剥离了资本主义语境的新闻从业标准、规范及专业化的强调。由于其诞生于西方的历史、文化、制度语境中,因此在解释、解决中国新闻业面临的问题及指导新闻业发展层面存在若干局限性。(3)中国新闻事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地位。囿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固有的局限性,尤其是其明面上标榜所谓的“自由、客观、中立”,在实际上沦为西方资本和政客攫取经济利益和政治资本的帮凶的现实,在当前中国,能够指导和规范中国新闻事业的思想、理论体系不可能是某些直接舶来的西方理论,而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代中国的最新成果。

案例1 如何看待西方部分媒体对中国的抹黑报道

案例简介:据中新网、新华社等多家媒体消息,部分国际品牌、国际机构基于部分西方媒体、政客和投机者散布的谎言和虚假信息,在其商业活动中排除新疆棉花及其制品的行为,引发中国社会、纺织业界和消费者的极大愤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声明,反对任何污名化新疆棉的行径。进一步梳理发现,西方如BBC等媒体以所谓“新闻报道”“深度调查”等方式,持续炮制了关于新疆棉花的大量谎言,向西方世界散布了关于新疆棉花的虚假新闻,误导了国际舆论。近年来,西方部分媒体在报道中国的新闻时注入了越来越多的意识形态偏见,非但在事实选择和价值判断上越来越多地采用“双标”做法,甚至有时候为了迎合西方部分政客对中国的偏见,不惜采用新闻造假的方式来抹黑中国。

案例分析:(1)反映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虚伪本质:近些年来,部分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相关议题时带有明显的刻板偏见,甚至不惜采用虚构事实、伪造证据、寻找演员等方式“制造发明”出有关中国的负面新闻,这反映出部分西方媒体在所谓“新闻专业主义”的伪装下已经沦为部分政客进行政治操弄的舆论工具。(2)抹黑中国的背后是西方发展困境: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且持续保持较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速度,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影响力不断壮大,同时取得了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成果;相比而言,西方社会遭遇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及疫情防控困境,部分媒体和政客通过抹黑中国达到转移国内矛盾、寻求政治资本及干扰中国发展的多重目的。(3)西方媒体造谣的社会舆论基础:西方社会尚未接受一个快速发展并不断壮大的中国的现实,且西方大部分的民众对中国的认识、理解和想象均以西方媒体或西方影视作品对中国的间接塑造为基础,存在着对中国的误解和误读,而以BBC等为代表的部分西方媒体有意识地利用了西方社会部分民众对中国的偏见心理,不断编造和发明关于中国的“丑闻”,以迎合西方社会的某些优越感。(4)大国崛起中的舆论博弈:日渐走向国际舞台中央的中国成为国际秩序、国际格局的重要影响力量,尽管中国的对外传播能力不断加强,但受既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影响,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媒体资源依然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媒介资源占有的不平衡转化为国际网络空间中声量的不均衡,为西方部分国家操弄政治舆论议题甚至刻意的抹黑提供了便利。


[1]刘渤:《试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意义》,载《中国报业》,2018年第16期,第88-89页。

[2]曹仁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要内涵》,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年第4期,第30-33页。

[3]姚涵:《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基本问题的几点思考》,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年第7期,第59-68页。

[4]陈力丹:《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新闻传播思想》,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年第6期,第5-12页。

[5]唐铮:《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做强新型主流媒体》,载《人民日报》,2021年5月19日第13版。

[6]平坝区融媒体中心:《专家这样解读〈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详见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zMzkzNjMxNQ==&mid=2247508742&idx=3&sn=9a6fae74459 76854d7a262d3de8e37e1&chksm=e8fce7d2df8b6ec4fa81f7b0b9aa1b872a7fc74a42c0da58a1d75c24e5a bd984d26fc9db717b#rd.

[7]参见,陈力丹:《“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学习十九大报告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论述》,载《新闻爱好者》,2018年第3期,第10-12页;沈正赋:《新媒体时代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重构》,载《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第1-7页。

[8]范军:《推动我国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载《光明日报》,2021年8月6日第6版。

[9]范军:《推动我国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载《光明日报》,2021年8月6日第6版。

[10]张莉:《加强国际传播建设,提升全球治理中的中国国际话语权》,光明网,2021年6月9日。

[11]张莉:《加强国际传播建设,提升全球治理中的中国国际话语权》,光明网,2021年6月9日。

[12]参见[美]比尔·科瓦奇、汤姆·罗森斯蒂尔《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刘海龙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页。

[13]曹爱民、顾理平:《西方新闻理论教程》,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18-1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