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社会化媒体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作用机制?

6.如何看待社会化媒体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作用机制?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各类社会化媒体和商业互联网平台凭借庞大的用户基数和海量的信息供给,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支持。(1)通过信息交互共享机制建构疫情防控的信息广场。社会化媒体为疫情信息防控提供了多元化、多样化、可交互的信息传播和共享平台,有利于延展与疫情防控相关的政策、通知、动员、预警、科普、服务等类型信息的传播的空间,促成疫情防控信息在更广范围内的覆盖,也利于疫情防控的各行动主体的意见、建议、诉求以合理的方式被关注。(2)通过信息共享和行动动员构筑抗疫共同体。社会化媒体具有舆论和行动的动员能力,借助背景性、环境性的信息形成舆论氛围,借助意见类、指引类、政策类信息促成疫情防控部署,借助社交媒体的交互交流和意见协商对话机制,不同的行动者就疫情防控形势和疫情防控部署形成共识性意见,促成不同行动者之间的意见整合,为全社会凝聚共同抗击疫情的积极力量。(3)作为替补性的力量延展疫情防控网络。社交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替补性角色存在,填补主流媒体、官方媒体未曾关注到的角落,使小众化、个体化、微观性、局部性的诉求和问题均有被关注和被重视的机会;社交媒体赋予普通民众以独立发声的权利,作为疫情防控过程中的社会监督力量推动疫情防控政策、部署、安排在最大限度上重视每一个个体的声音;社交媒体的自我动员机制也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辅助性力量,整合碎片化的个体的能力服务疫情防控。(4)为紧张状态下的社会提供情绪压力宣泄渠道。社交媒体为紧张、不确定的环境下民众情绪压力的释放提供了平台,充当了社会黏合剂、稳压器、泄洪槽的作用。有学者认为,以媒介数字技术为情感记忆的延伸点,通过触媒后的按摩,在群体感染中修复创伤,从而释放群体情感,完成情感治愈的历程。[6]

案例16 “互助文档”:以地方性内容供需为核心的参与式生产

案例简介:“互助文档”是近年来在社会应急状态下由民众互助共同完成应急治理的一种典型方式,在新冠肺炎疫情、洪涝灾害等非常态语境下有较高使用频率。2022年部分地区疫情有所反弹后,在社区、高校等人口较为密集的地方,这类“互助文档”在众人共同参与的过程中,积极回应了民众的“热痛难疑”和“急愁难盼”问题,成为危机应对过程中深入毛细血管的协同治理方式。有学者将“互助文档”称为“社会危机下协同治理的全新媒介”,认为“互助文档”作为一个社会化媒介“在参与公共危机治理中具有促进危机信息的扩散和交流、动员‘微资源’的聚合与匹配、推动紧急诉求及时解决、有效安抚和疏导公众心理的功能”,但在同时,也存在“公共领域的私人化、个人隐私的泄露与侵犯、谣言引发网络舆情、数字鸿沟下救助资源不平等的问题”[7]。

案例分析:(1)“互助文档”是应急状态下民众参与危机协同治理的微观方式。“互助文档”是应急状态下以“地缘”和“事缘”为纽带汇集利益相关者以在线网络协商为方式,以解决共同面临的紧迫问题为目标的在线互助方式;体现的是应急状态下民众协同治理在具体、微观领域的落地实践;是国家和政府有组织地开展应急救援的必要补充。(2)对地方性知识的尊重是“互助文档”的最大特点。“互助文档”以国家和政府职能部门进行危机治理的要求与地方性民众的紧迫需求进行了有效对接,格外突出了全局性要求与地方性知识相统一的前提下对地方性知识和地方性需求的充分关注。(3)“互助文档”依赖非组织的组织化动员。“互助文档”具有在线同步参与、聚焦现实问题的特点,社交网络的开放性、参与性、交互性和即时性是“互助文档”得以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基础,但最为关键的是“互助文档”去中心化的关系网络和非组织的组织化动员,这种组织方式具有临时性和地方性特点。(4)私人问题的公共化是“互助文档”的突出问题。“互助文档”在推动一些地方性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也存在隐私信息泄露、信息质量瑕疵、信息非法篡改、需求信息滥用等问题;最为典型的问题是私人问题的公开化和公共化及公共议题的私人化;同时也容易引发数字弱势群体被排除在“互助文档”之外、“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等的资源分配不均等系列问题。(5)将“互助文档”纳入地方应急管理体系。“互助文档”提供了一种可借鉴、可复用、可移植的应对地方性危机事件的协同治理机制,将“互助文档”纳入基层社会治理尤其是应急管理的工作体系,通过基层治理组织的积极引导和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将会延伸国家、政府和社会在应急治理方面的实际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