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互联网中舆论的圈层化问题?
从有利于社会的有机团结的视角来看,“破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1)舆论圈层是互联网用户群分割成的不同板块。基于身份及文化上的相似性的媒介用户借助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群组形成的具有突出的群体认同特征且结构相对稳定的舆论共同体。舆论圈层化是新近伴随着社交媒体凸显的一种新的传播生态,也是社会现实中基于身份、文化、信仰、兴趣等形成的群体传播现象在互联网空间中的新表征。美国麻省理工教授马歇尔和埃里克提出了“网络巴尔干化”(Cyber-balkanization)的概念,具体指的是,“万维网分裂成有特定利益的不同子群,一个子群的成员几乎总是利用网络传播或阅读仅吸引本子群成员的材料”。(2)舆论圈层源自新媒体技术对不同群体差异性的放大。信息及通信技术将网络用户连接在一起为其充分交流提供了可能,但各种人为设置的障碍以及由“业缘”“趣缘”“地缘”等形成的群体以强大的群体压力设置的屏障,导致全球互联网被分割成若干孤立和分化的空间。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极有可能招致“网络巴尔干化”。新媒体加速网络用户个体之间连接以形成共同体的同时,也制造了人群的分化,这些分化在此前阶层分化的基础上呈现出基于兴趣、价值观、政治信仰等的细分,以此导致价值观念的板块化、思维方式的割据化,甚至带来不同群体间的紧张对立状态。(3)舆论圈层解构了社会的共同体意识。根据圈层与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文化观念的关系可以分为主流文化圈层及亚文化圈层,根据圈层所聚焦内容的差异可以分为职业类、兴趣类圈层,根据圈层中的地域意识可以分为地方性舆论圈层、国别舆论圈层和国际舆论圈层等,根据舆论圈层的公众知晓度可以分为公共舆论圈层和非公共舆论圈层;由此,社会舆论和社会共识容易被不同的圈层解构,形成一个个封闭和孤立的亚群体。(4)舆论圈层化会导致社会级联效应。社会级联又被形象地翻译为“社会流瀑效应”(social cascades),桑斯坦解释为,“一旦谣言被人相信后,相信它的人就会呈滚雪球效应,越来越多”[13],具体是指,相对固定的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信念或行动方式,会加速某一信息的传播。在被割据的语言市场,不同群体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观点,社会级联会引导不同意见集群的极化并加速有害及错误信息的迅速传播[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