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 涉洪涉汛类议题中的新闻与舆论
1.汛期防汛宣传报道的机制:媒介围绕南方汛期和汛情的不同阶段及实际情况构筑了“平时防汛工作准备 + 汛前重视预警防范 + 汛期展现防汛动态”的报道机制。(1)平时防范报道:年初媒体即对 2020 年防汛、防洪、防旱等工作的部署、规划、风险点、预警机制等进行了报道,使社会各界对汛情防范工作有了一定的准备。(2)汛前预警报道:汛期之前媒体对汛情防范、预警进行了高频率和高规格的报道,告知 2020 年汛情的严峻性,介绍各单位在汛情防范层面的工作部署。(3)汛期全面报道:汛情期间关注汛情动态、抗洪举措、抗洪动员、抗洪保障及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等,既为抗洪防汛营造积极舆论氛围,又满足不同群体的信息需求。
2.汛期防汛宣传报道的特点:南方防汛宣传及汛期报道体现出报道视角、报道形态和报道平台的多元化。(1)报道视角:以“动态实时报道+救灾深度报道+防范措施报道”为主线,串联防汛抗灾的不同方面,覆盖了汛情动态、防汛措施介绍、救灾细节呈现、防汛典型案例等若干重点,避免了报道方式的单一。(2)报道形态:防汛抗灾相关报道综合了组合图片报道、网络直播报道、数据新闻报道、图文深度报道等各种形态,适合不同平台的报道和传播,契合不同层次的受众的阅读需求。(3)报道平台:报道综合采用了传统媒体、门户网站、社交平台等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实现了同一信息的跨平台传播、不同平台有针对性的内容生产,有利于覆盖不同媒介使用偏好的网民需求。(4)典型做法:各级各类媒体在报道的过程中,结合媒体定位和区域特色,采用“自主报道 + 新闻转载”的做法,既关注本地新闻,又积极转载主流媒体、应急管理部门网站等的权威信息,使报道更加立体、客观。
3.汛期防汛宣传报道的问题:(1)报道缺乏聚焦点:媒体报道多是以一事一报、动态播报、散点播报和碎片化报道为主,相关报道虽然有数量上的优势,但缺乏报道的聚合效应,缺乏聚焦效果。(2)报道缺乏主动性:媒体触发式、间断式、被动性报道较多。不少报道均由特定新闻事件触发,缺乏自主策划选题和主动设置议题的能力。(3)算法推荐问题:各类媒体及自媒体平台并未将汛情、水患、防洪等问题进行重点推荐,尽管涉汛内容较多,但优质信息得不到凸显,降低了用户关注到汛情新闻的概率,使部分舆论误认为媒体回避灾情报道,如有自媒体称“今年洪水静悄悄”。(4)热点议题集中:相较于全球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新冠肺炎疫情诱发的关联热点,防汛报道虽有及时跟进,但复杂、多变、多元的议题使汛情报道湮没在大量其他内容中。
4.关于防汛宣传报道机制的优化:(1)设置汛情专题:在门户网站、移动 App 端的首页关键位置增加防汛救灾专题,对媒体报道的内容进行分类汇总,对防汛内容进行立体化呈现,提升报道的主动性,避免报道的碎片化。(2)平衡报道内容:平衡国内与国际新闻,避免过多注重国外新闻忽视本土热点;平衡汛情和其他议题报道,防止舆论对具体议题用力过猛;平衡防灾、救灾与损失内容,避免社交媒体只讲损失、主流媒体只讲救灾的尴尬;平衡宏大救灾叙事与个人微观体验。(3)进行合作报道:洪涝灾害的报道要打通媒体、政府职能部门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区隔。加强新闻媒体与政府职能部门、气象服务部门及专业研究机构的协作,有针对性地推出“综合性+专业性+生活化”的组合式、深度性的报道产品。(4)强化需求导向:加强合作,针对易受洪灾影响的江河湖泊附近居民加大宣传力度,特别针对老年人群体,采取广播、电视、网络等新旧媒体结合的形式,对可能发生的洪水、洪灾进行报道,以起到警示预防作用。(5)进行立体报道:区分中央、省市、区县三类媒体角色,中央媒体聚焦宏观政策、宏观部署、整体动态和细节典型的报道;省市媒体在转发中央媒体资讯时,强化地方性、本土性内容,结合实际进行地域聚焦;区县级媒体根据当地的防汛需求,在及时传达上级政策的同时,加大当地的防汛、抗洪筹备及举措的报道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