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传播中所蕴含的媒介仪式观?

6.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传播中所蕴含的媒介仪式观?

(1)传统文化具有仪式属性:传统文化是传统的一种表现形式,植根于历史深处,包含着大量的仪式性内容,体现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艺术追求和精神信仰,是价值和信仰的基础,对于整合价值观念、确立群体目标、构建意义共同体等具有重要作用。(2)传统文化的仪式化传播:美国文化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提出“传播仪式观”这一传播观念,视传播为“一个社会核心而广泛的仪式,承担着建立伙伴、同志、共同体成员的交情并因此而凝聚社会的功能”[13],即通过特有的文化共享与仪式体验活动实现对社会文化的整合、传承等。在当前以电视节目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传播形态中,通过节目的展现内容与环节设置,例如观众观看、投票等行为进行互动,结合线下同时参与节目内容的方式等形成一个共同的交流空间。良好的互动体验使得个体成员在集体中相互关注确认身份,完成集体身份的认同,进而构建出具有感召力的“媒介仪式”。(3)仪式化传播符合传统文化“双创”的内在要求:通过仪式化传播可以再现传统文化的历史场景与历史风貌,充分还原、复现传统文化的生成语境,发掘、激活传统文化的价值基因。在传播中对传统文化进行适宜于当代的转化与发展,以使传统文化在割不断的历史连续和挡不住的时代变革中能够适应当下的社会需要。

案例14 北京冬奥会“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好评如潮

案例简介: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推进感,取代传统的阿拉伯数字倒数方式,倒计时从“雨水”开始,到“立春”落定。二十四节气与古诗词、古谚语,与充满生机的当代中国影像融为一体,一部用“中国式浪漫”惊艳了全世界的短片拉开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的大幕,让网友直呼“专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在国际上也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案例分析:(1)触发媒介共同记忆: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仪式属性能够唤起人们的共同记忆,引发共鸣。中国人对节气的理解和使用至今融入在日常生活中,配合视频中的画面与诗句唤起人们对节气的具象化记忆,具有感召力。(2)传统文化符号彰显文化内涵:媒介仪式中符号的传播体现了精神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传递和共享。采用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人文符号对奥运会开幕式进行阐释,艺术感染力与文化共通性相结合,实现了价值观和情感的升华,对于增强世界人民的交流沟通、理解认同具有积极的意义。(3)提升国民文化自信:打破常规,结合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设计,体现中国人对时间的理解。在冬奥会这一世界性盛会的开幕式上做此设计,极大地提高了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同时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达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

(本专题由研究生朱亦筱撰稿)


[1]常江:《间性的消逝:流媒体与数字时代的视听文化生态》,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2期,第137-145页。

[2]参见秦勇《重构美学的身体之维——从“吃播”热潮延伸出的美学思考》,载《东岳论丛》,2019年第3期,第121-128页。

[3]王斌:《体验式数字部落:“吃播”的群聚效应及其理论反思》,载《中国青年研究》,2019年第8期,第90-96页。

[4]王艳玲、刘可、陈雪颖:《“吃播”的沉浸式体验:从群体孤独走向虚拟狂欢》,载《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第167-172页。

[5]张利群、周月亮:《“吃播”:群体传播时代大众欲望的景观化表达》,载《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年第6期,第95-100页。

[6]《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全球征集启动》,载《新华社》,2018年8月8日。

[7]参见亨利·詹金斯《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郑熙青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2页。

[8]郑炀、马筱茜:《当代中国电影的“新国潮”:国族意识、时代自觉与市场策略》,载《电影新作》,2021年第3期,第29-33页。

[9]《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载《光明日报》,2014年第9期。

[10]晏振宇、孙熙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路径的思考》,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第6期,第59-61页。

[11]梁秀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研究进展与展望》,载《学习与实践》,2018年第9期,第112-118页。

[12]包晓光:《新时代语境下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几个问题》,载《湖南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第7-13页。

[13][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