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技术中性论取向所掩盖的更深层次方面的问题?
尽管技术中性论拥趸者甚众,但这一价值取向实际上掩盖了更为宏大语境下技术与社会制度、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将技术放置于工具性的层面进行思考,也忽视了媒介化社会中作为工具的技术已经不再仅仅扮演工具角色,而是全方位渗入政治、社会及文化的系统中,不断成为一种半组织化的力量施加影响。
(1)技术中性论存在天然的局限性。技术中性论又被称为“技术自由论”,有学者认为,技术中性论实际上存在严重的解释缺陷,认为该理论撇开技术与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去孤立地考察技术本身,割裂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因此,技术中性论割裂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也忽视了技术本身所负载的价值倾向,将技术视为决定社会发展的独立自主力量,实质上试图将当代技术革命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造成的消极后果归罪于技术本身,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并掩盖资本主义制度环境下的价值危机,否认人的发展的社会制约性。(2)技术既无好坏,亦非中立。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律则是“克兰兹伯格第一定律”,即“技术既无好坏,亦非中立”。技术不是超越社会的、“中性的”力量,技术的发展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根据不同社会需要和统治阶级利益由各种不同的社会决策共同体进行定向组合、有组织的活动;技术发展的方向、目的、选择、组织、推广和应用,始终决定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阶级结构、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益、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3)技术中性论掩盖的严峻问题。在资本主义制度环境下,决定技术发展的“社会需要”集中表现为在生产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垄断资本集团猎取最高利润的私欲,尽管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但也带来了惊人的浪费、公害和世界性的饥荒与能源问题,而技术中性论实质上就掩盖了上述问题。例如,麦克卢汉并不认同技术中性论,他曾经调侃说,苹果派本身不好也不坏,决定其价值的是苹果派的食用方式;天花病毒本身不好也不坏,决定其价值的是天花病毒的使用方式;枪支本身不好也不坏,决定其价值的是枪支的使用方式。[1](4)媒介化社会的技术不再是工具。随着媒介机构独立作为一套产业存在,媒介技术不再是作为人类社会交往、传播的工具使用,它日益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合起来,并在媒介与社会的交互关系中形成了一套半制度化的结构性的力量,以自身的逻辑渗入整个社会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因此,媒介的可供性与社会制度、社会环境的互构互嵌的关系中,不可避免地注入了媒介逻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