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特征?

2.如何看待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特征?

(1)传播方式多元化:依靠数字媒体与互联网技术,信息可采用多种形式传播,从利用手机、电视等媒介阅读文字、观看图片视频等到线下与AR、VR技术相结合实际体验文化内涵,传统文化可通过多种形态进行呈现。(2)传播信息碎片化:移动媒体的产生发展,人们接收信息可突破时空限制,利用碎片化时间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社交、娱乐等活动。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学习也多依赖于图片、音频与短视频的形式。(3)传播内容集中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包括思想文化、语言文字、诗歌戏曲、国画书法甚至服饰民俗等,近年来传统文化广泛以电视节目与短视频的形式传播,传播内容大多集中于诗词、古玩器物等方面,例如《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影视作品。

案例11 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爆红

案例简介:冰墩墩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其整体设计融入了熊猫形象、冰雪运动头盔和运动赛道等元素,头部的彩色光环以及流动的线条蕴含着5G的科技元素,寓意现代科技和冰雪运动的结合。“冰墩墩”以其可爱的形象圈粉无数,受到了海内外冰雪爱好者的追捧与喜爱,并多次登上国内社交媒体热搜榜,成为国内外媒体热议的话题。因抢购热潮更是出现“一墩难求”的现象,“冰墩墩”也因此成为当之无愧的冬奥会“顶流”。

案例分析:(1)共情性的文化符号,消除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隔阂。跨文化传播涉及异质文化间的对话,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对同一文化符号可能存在不同的解读,建构相同的意义空间成为跨文化传播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冬奥吉祥物“冰墩墩”整体形象选用了海外认知度最高的中国文化符号熊猫,其所形成的共识性文化符号,以及其敦厚可爱的情感符号元素,减少了海外受众因政治、文化差异所产生的陌生感与距离感,缩减了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差异,增强了世界观众的情感认同。(2)多渠道传播,角色形象的立体化建构。受众对角色形象的认知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传播者的建构,传统的角色多以传播者的单向宣传为主,并且传播渠道趋于单一,形象偏向“平面化”。智能传播时代,由于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受众可以通过各类媒介载体和渠道获取关于角色相关信息,这种全方位的信息传播模式,实现了角色形象的立体化建构和受众的立体化认知。此外,角色形象也会以周边、玩偶等形式进行传播,实现了线上线下的双重建构。(3)全球性创意征集,参与式的文化实践。文化符号的创作与传播离不开受众,互联网时代的受众不再是单向的接受者,媒介技术的发展为其参与文化实践带来新的机遇。2018年8月8日,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全球征集仪式启动,征集活动历时84天,共征集了5816件设计方案。[6]全球公众参与吉祥物的创作中,以体验代替观看,提高了冬奥文化符号的全球知名度。(4)以地域文化为特色的“二次创作”,打破对外传播话语体系隔阂。詹金斯提出了“参与式文化”的理论,认为电视粉丝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迷”,而是积极的创作者。[7]“冰墩墩”爆火后,面对“一墩难求”的难题,国内外公众开启了关于“冰墩墩”的二次创作。例如,海内外网友创造出了蕴含不同文化符号的“冰墩墩”形象产品,如“冰墩墩”便当、“冰墩墩”元宵美食、“冰墩墩”雪雕、“冰墩墩”拿铁,等等,内容包罗万象。“冰墩墩”由此成为融合不同文化的载体,以地域文化为特色的二次创作,连接了冰雪爱好者的情感,打破了对外传播中话语体系的隔阂,在进行符号创作的过程中,延伸了对外传播的影响力。同时,这种以“他塑”为主的话语体系,也改变了国家形象以“自塑”为主的现状。(5)流量IP的梦幻联动,热度持续走高。角色通过与流量IP进行强互动,更容易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增强角色的大众认知度。由于IP自带流量属性,角色与流量IP的梦幻联动能持续推高角色的热度。如“冰墩墩”与奥运健儿的高频同框,花滑运动员羽生结弦在奥运会拥抱“冰墩墩”的场景感动了不少观众。(6)仪式传播中的符号互动,强化多元文化认同。詹姆斯·凯瑞提出了传播的仪式观,认为仪式的传播就是符号互动的过程。在重大仪式盛典的冬奥会开幕式上,作为中介符号的冰墩墩通过在场化表演,引起参与开幕式的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关注,加强人们之间的情感维系,凝聚起人类共同的价值共识,无论身体是否在场,人们都共同参与了仪式互动传播。在符号互动的过程中,强化了多元文化之间的价值认同。

(案例分析:许和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