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媒介认同论
1.媒介认同的两种定义:(1)以媒介为认同的对象:媒介认同是人们对媒介组织及其社会运行所产生的具有同一性、连贯性的态度和情感,以价值共鸣作为基础和核心,表现为对媒介组织的信任、依赖和遵从。媒介认同是在一定社会文化体系中人们对媒介及其社会运行所持有的认同形式,是人与媒介在社会交往和符号互动过程中以价值共鸣作为基础和核心建立起来的。(2)以媒介为形塑认同的载体:传媒技术及其生产、传播、接收模式对于人们的归属意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塑造人们的身份认同、社会认同及群体认同等。因而,媒介认同得以实现的前提是作为物质基础的媒介及媒介所承载的能引发情感和身份共鸣的信息。
2.媒介认同的概念来源:(1)弗洛伊德首次提出“认同”:个人与他人、群体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是一种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最早的表现形式。(2)库利的“镜中我”: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来认识和把握自己。(3)米德的“主我”与“客我”:人的自我是在作为语言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和作为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体现的“客我”二者互动中形成的,强调符号互动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性。(4)埃里克森的“自我认同”:自我认同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的,是自我与他人持续进行社会互动的结果,认同的主体既有自我也有他人。(5)帕森斯的社会学阐释: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连续稳定的认同逐渐使人脱离生物本性,从而具有社会和文化属性,在社会结构和社会行动方面,认同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3.媒介认同的基础和形成:(1)价值同一性:媒介认同建立在价值同一性的基础之上,价值同一性体现为:媒介组织或品牌及其社会运行所产生的价值与受众的价值需要和价值诉求具有同一性。(2)共通的意义空间:从符号互动学层面来看,共通的意义空间是传播双方交换意义的前提。同样,传者和受者能够形成媒介认同,也是基于双方对于语言、文字等媒介符号含义的共通理解以及相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3)社会交往:媒介认同是通过人的社会交往建构形成的,媒介既可以是人与人交往的中介,也可以是交往的对象和场所。媒介可以被视为共同体,共同体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语言符号互动的方式被建构,同时受到社会情境、文化的影响,并带有主体间性。
4.数字化时代下建构媒介认同的必要性:(1)信息爆炸时代急需优质媒介: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海量信息的生产和发布成为可能,却也意味着信息爆炸时代的来临,人们需要有公信力的媒体组织或平台来提供优质信息。(2)多元价值观在开放的网络中碰撞:网络传播与生俱来的开放性、连通性等特征改变了传播格局,打破了精英阶层、专业新闻生产者对于信息的垄断,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用户设置议程的能力提升,所传递的价值也由单一变得多元,甚至出现网络群体极化等现象,而当线上分歧与线下分裂形成合力时,将不利于社会稳定。(3)网络空间的流动打破了传播疆域: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中提出“流动的空间”概念,即“社会的互动不再基于地域的临近性,而存在于数字网络的信息洪流中”。西方媒体在全球化语境下能够轻易打破地域的界限,通过数字信息影响我们社会共识的达成,故我国媒介认同的形成在当下西方个别媒体对中国“污名化”程度加剧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必要。
5.建构媒介认同的意义:(1)形成良性社会互动:媒介认同在社会互动中形成,而媒介作为一种“超真实的文本”,一旦获得认同,也会反过来推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稳定社会秩序,增加社会成员的安全感。(2)助力舆论引导:媒介认同意味着公民对于媒介形式、话语、机构等持有共同的价值态度和情感。从舆论引导的“四力”层面来看,既有的价值认可有助于主流媒体发挥其“引导力”,从而更好地进行舆论引导,传播主流价值,达成社会共识,增强社会凝聚力。(3)增强国家认同:安德森认为,国家是由文化共同体建构起来的“想象的共同体”,媒介在构建国家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媒介认同的建构有利于国家认同的形成,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抵御西方媒体的文化霸权带来的冲击。(4)价值观整合:罗伯特·帕克研究移民报刊及其控制时提出报刊在同化、教育、启蒙中的作用。在任何一个社会,相似、相近价值观的共享是社会形成整体的前提;媒介是推动价值观整合的重要工具,通过媒介议题的呈现、舆论议程的设置、舆论态势的引导及对典型正面案例的肯定和负面案例的批评来推动主流价值观的同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