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隔离经济下的“直播带货”现象?
“直播带货”并非近几年来才有的案例,据文献资料分析,“网红电商”始于2014—2015年,是伴随着社交媒体和网络电商事业迅速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流量变现现象。2020年在常态化统筹疫情防控与推动有序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的背景下,各地商业互联网机构、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整合主播、“网红”、供货商、物流公司等推出“直播带货”,使“直播+电商”常态化。(1)“直播带货”是典型的“流量经济”。“直播带货”是“流量经济”“粉丝注意力经济”在垂直领域的延伸,是以流量生产和流量价值转化为目标的互联网产业。因网络“直播带货”同时满足了疫情防控、居家消费和复工复产的需求,成为活跃疫情期间经济的重要引擎。(2)“直播带货”的社会动因。除了迅速发展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数量庞大的网络用户的消费需求,以及便捷、快速、高效的消费体验外,网络消费文化对网民消费需求及欲求的刺激、网络媒体“连接 + 共享”机制充分打通供需信息不对称、特定环境下网络购物对线下购物的替代等都是“直播带货”发展的动因。(3)被消费文化放大的欲求。网络“直播带货”的作用机制是“消费文化土壤+消费欲望刺激+满足欲求的供给”的思路,“网红”、主播在资本的推动下,反复暗示、放大和强化消费的必要性、合理性,不断刺激用户的消费欲望,并将这些欲求包装成正常的需求,进而获取利润。(4)被“网红”召唤的“主体性”。消费者是直播带货的看客,更是目标消费者,“网红”通过场景性消费、炫耀性消费、满足性消费强化商品与看客的匹配性,以品位、能力、地位、形象等外在符号因素,赋予了消费者“主体地位”,实际上消费者仍处在资本、媒体和“网红”共同营造的消费文化的控制之下。(5)应倡导健康的“直播带货”。“直播带货”是互联网“流量经济”转向实体经济的体现,正常的“直播带货”、旨在解决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直播带货”、以精准扶贫等带有公益性质的“直播带货”、倡导理性消费节约消费的“直播带货”等有助于带动实体经济发展,营造健康理性的消费习惯,但要避免对消费主义、拜金主义文化的过度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