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网络文学的生产、消费与传播
自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人们的阅读习惯就开始发生明显变化,互联网为大众提供了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的同时,也为全民写作提供了无限可能。从 1998 年“痞子蔡”创作网络作品《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开始,中国网络文学已经走过了24年历程。
1.如何看待网络文学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
(1)市场经济的发展:20世纪 90 年代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流话语支配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方向,商业文化的生长和发展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合法性。一些海外和港澳台的流行歌曲、小说、影视作品采用日常化的内容、大众化的趣味、快餐式的节奏占领中国内地文化市场,用迎合百姓心理和趣味的方式实现商业诉求。(2)通俗文化的发展:在海外及港澳台通俗文化抢占中国内地大众文化市场的同时,中国内地本土的文化市场也通过挖掘历史、开发“肥皂剧”等方式创造市场化、大众化的通俗文化,电视剧、流行小说、通俗音乐、娱乐节目等文化产品丰富了受众的选择,适应了文化消费需求,也使主流文化一体化的生产格局发生转变。(3)文化市场的井喷:20 世纪末以来,通俗文化进一步发展,中国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网络文学作品迎来井喷式发展,同时也涌现出了“三俗”文化,制造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倾向,充满低级趣味的文化更是借助互联网平台得到快速传播。(4)行业规范化运营:随着中国互联网治理方式、机制、制度不断完善以及市场开发模式的进一步成熟,中国网络文学呈现出版权化、产业化、主流化、国际化的趋向,尤其是网络文学的 IP 运营及中国网络文学进军海外市场,正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注入新的活力。
2.中国网络文学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1)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新媒体降低了小说创作的门槛,使每个人从理论上都有可能成为小说的创作主体,庞大的网络用户群体为网络文学提供了广泛的受众基础;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伴随性使读者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契合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信息消费习惯。(2)传统文化素材:中国迄今为止的优秀历史文化素材为中国当代网络文学、网络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使传统文化的经典元素、通俗小说的历史积淀与受众的审美期待借助新传播技术手段得以完美结合。(3)受众审美心理:社会结构、社会情绪、群体文化心理构成了网络小说生产及消费的土壤,网络小说成为文本消费者的一种社会心理投射,网络小说以日常化、通俗化和低消费成本的世俗文化特征,以及奇观化叙事、英雄主义、藐视权威等通俗文本特征满足读者“白日梦式的幻想”。(4)社会环境铺垫:网络游戏的兴盛、大众文化的市场机制、宏大叙事的阐释乏力,以及国家职能部门对网络小说创作相对宽松的政策为网络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外部空间,在此背景下,自上而下的商业文化驱动与自下而上的消费驱动的融合,推动网络小说成为商业与草根的共存体。(5)载体的延展性:互联网空间的延展性使信息生产摆脱了印刷出版在更新频率、篇幅容量方面的限制;新媒体信息传播技术为小说的生产、复制、传播和阅读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低廉的成本。(6)市场经济动因: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具有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可能性,契合了资本追逐利润的需求,相对健全的市场竞争机制,使网络小说市场拥有了以文本为中心,包含生产、付费订阅、打赏的消费机制,以及以 IP 和小说的再开发为中心的产业链条。
3.网络小说是如何构筑“作者—平台—读者”闭环关系的?
网络小说的平台化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在网络小说平台中,平台作为连接作者、读者和广告商的纽带发挥资源整合、产业链条延伸的功能作用,进而建立了以商业资本为支撑,以小说作品为卖点,以IP转化为延伸的“作者—平台—读者”闭环关系。(1)网络小说的创作主体:网络小说创作主体呈现出平民化及去精英化的特点,即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不再是传统印刷时代的知识精英,而是变成了来自大众或草根群体的写作者;其创作的目的是迎合受众的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实现由普通的小说文本到商品的转化,进而通过读者的消费过程获得最大化的商业利润。(2)网络小说的平台化运营:网络小说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以手机、电脑等各类屏幕为接收终端,以平台化运营聚合资本、广告、作者与读者等各类资源,其产品形态是文字、漫画、有声小说、实体书等,而网络游戏及影视作品改编是对原有书写文本形态的延伸和转换,以适合不同消费群体差异化的消费需求。(3)网络小说的内容特征:生活化的审美、奇观化的叙事、极致的情感体验、时空场景的拼接杂糅、反宏大叙事的平民视角、模式化的创作风格、游牧式的盗猎与改写、反传统权威的个人体验与个人英雄主义、注重平面体验的消费与狂欢、对经典与传统的反讽揶揄、流畅直白的口语式表达、文本的未完成性(连载)及超长文本等构成了网络小说多面向的内容特征。(4)网络小说的受众分析:小说读者是有着多样化阅读需求的积极的受众,在消费文本的过程中实现了替代性满足的同时也获得了意义和快感。小说受众也因积极地介入文本的传播与再生产转变为“生产型的消费者”(粉丝)。在部分学者看来,网络小说的读者也是沉迷虚幻体验且缺乏高雅品位和社会责任意识的“瘾君子”。(5)产业链条的延伸:IP深度开发、植入广告和付费阅读是网络小说的三大盈利模式,网络小说平台凭借内容聚合、作者聚合和读者聚合,拥有了流量和作品可持续转化的基础,推动了以产品为核心的各类产业链的延伸。
4.基于IP的网络小说改编:(1)概念阐释:IP,即 Intellectual Property,直译是“知识(财产)所有权”,含义为“有独特吸引力并能借助吸引力捕获受众注意力并带动用户参与的素材或产品”,或简称“可供多维度开发的文化产业产品”。(2)概念外延:IP 原本虽然特指“知识产权”概念,但在现今语境下其所指已经发生改变,包含的范畴包括小说、漫画、系列“表情包”、流行文化等一切拥有开发价值的文化产品或文化现象。(3)典型案例:《花千骨》《盗墓笔记》《甄嬛传》等由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游戏等,其依据为稀缺、优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用户需求和关注度的开发、产业链条的延伸等;其本质上是对已经具备 IP 特质的文本的二次生产和再加工,即对已经成型的产品在其已有影响力的基础上进行再度创作。(4)商业基础:原有IP产品拥有持续、稳固的粉丝群,这些粉丝不仅是原有产品的忠实用户,还是新开发的产品的用户以及积极的传播者;已经具备 IP 属性的书写文本意味着已经历过市场的试水并获得了初步的受众认可,是 IP 文本产业链的延伸,也是影视作品降低风险的考量。(5)可预期的受众:电视剧由同名小说改编而来,在改编之前大部分已经是非常畅销的小说,更为重要的是它已经有了广泛的受众基础,可以降低电视剧播放无人问津的风险,获得可预期的收视率保障。(6)IP的深度开发:从书写文本到影视文本的转换,是传播形态和消费方式的转化,也是商品价值的二次开发,是 IP 产业链摆脱产品和形态单一,与更大规模的受众和更强大的资本力量进行深度整合并架构新的产业形态的结果。
5.中国网络小说的海外传播与消费:(1)发展现状:一方面,中国的网络小说为全世界的网民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元的内容选择;另一方面,中国网络小说成为世界各国网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这就意味着,中国在进行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网络小说正在成为一个极佳的传播中国形象、讲述中国故事的载体。(2)背景动因:国产网络文学为海外读者提供了低成本了解中国的渠道,使得网络文学逐渐成为中国文化进行跨文化传播的重要的载体之一;国产网络文学行业在国内经过长期、激烈的竞争,已经拥有相当高的产业成熟度,作品数量和质量均相比从前明显提高;中国网络小说以自身独特的时空观念、人文特色、文化风格构成了与西方通俗文学不同的文化景观,这成为中国网络文学吸引西方受众的最大魅力。(3)特殊魅力:中国的网络作品有异于西方通俗文学的鲜明特点,契合了西方受众在较为同质的叙事模式下的另类审美需求;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的多元共生和地理区隔,构筑了西方语境下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神秘想象,尤其是中国的志怪、修仙、传奇、市井文学等成为世界网络文学的新奇景观;中国网络小说作品题材、内容、视角的多元性和多样化契合了西方受众的多元阅读需求。(4)跨文化意义:中国网络文学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和“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缩影,预示着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国际阐释力,有助于改变通俗文化消费中“西强东弱”的处境,其跨文化传播也可看作民间交往互动的形式,其主体是网民,渠道是互联网,内容是网络小说,受众是异域公众,这种基于通俗文化的传播载体具有大众的普适性和接受度,且不容易跟意识形态等硬性话题建立勾连。
6.中国网络文学的批评及反思:(1)价值观的错位导向:网络小说经常渲染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宣扬对暴力、权力的崇拜,这些内容以传统文化再现的方式植入网络小说,并暗含了这些规则的合理性,与现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相背离;甚至不少网络小说为了博取关注度,在内容生产中穿插大量淫秽色情、狭隘民族主义等有害内容。(2)文本生产的伪个性化:尽管大量的网络写手在积极地贡献文本内容,但小说在叙事结构、剧情模式上都有着大同小异的构思,被视为“文学创作”的网络小说也因文本生产的模式化而变得同质化。(3)网络受众的虚假满足:网络小说作为一种文化产品除了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受众的需求之外,应该承担一部分人文教化的功能,网络小说在这方面的功能总体上是缺失的,它在通过“打怪—升级”“抗争—逆袭”等叙事策略让受众获得代入感的同时,剥离了人文教化功能,使受众以单纯的低级娱乐获得暂时的虚假的满足,思维变得更为单向、顺从。(4)网络作品的版权保护问题:尽管国家各级部门格外重视网络作品的版权问题,但小说的盗版、抄袭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网络小说侵权严重损害了小说作者和经营平台的创作积极性,干扰了网络小说市场正常的经营秩序,损害了网络小说读者的阅读体验。(5)评价标准及机制问题:自付费阅读模式引入网络小说之后,点击率、评论数、推荐数、订阅量、打赏数等严重商业化的数据化指标成为考评网络小说优劣的主要标准,而价值导向、人文内涵、启蒙精神在小说评价的标准中是被弱化的,这就从总体上导致了网络小说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以迎合受众的偏好和趣味为主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