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 众筹新闻:何以可能及何以不能
1.众筹新闻的特点和机制:(1)概念界定:众筹新闻,是指媒介机构或媒体人借助互联网传播技术的连接、动员能力及交互性优势,面向网络用户发起公开募集资金以支持其从事新闻调查、采访、报道的新闻生产机制。(2)具体特点:与一般的新闻生产相比,众筹新闻的生产过程具有更强的公开性;由于众筹面向社会筹集资金,因而受众在众筹新闻的生产中被赋予了较强的参与权,可以视为一种“参与式新闻”。(3)作用机制:众筹新闻凭借的是“项目发起者的可信度+目标读者的参与度+网络技术平台支撑+项目的整体动员能力”,其流程是“公布众筹计划→进行网络动员→取得社会支持→完成项目计划→回馈提供支持的用户”。(4)适应情境:众筹新闻所生产的新闻产品一般为时效性不强的深度报道、调查报道等,而非时效性很强的消息;尤其适合非大众题材的小众领域,由于互联网用户基数较为庞大,即便是小众化的题材也有一定的市场需求。
2.众筹新闻带来的影响:(1)拓展资金来源:由于众筹新闻直接面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它不再依赖体制内的财政支持或媒介机构直接面向市场进行的市场化经营,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新的资金来源渠道。(2)助推用户参与:众筹新闻在生产过程中所激发的是对特定的新闻产品有强烈兴趣的公众的参与感,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受众在新闻生产及传播过程中的主体性、主动性,故参与新闻众筹项目的受众除了是新闻产品的间接的生产者外,还是极为活跃的反馈者、监督者和消费者。(3)极易被收买:由于众筹新闻需要获得受众及市场的支持,因而需要项目的执行者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规范,否则就容易使新闻生产因迎合受众趣味而变得市场化甚至成为“黑公关”的变种。
3.“众筹新闻”不能普及的原因:(1)市场导向属性:中国语境下的新闻业不仅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是重要的公共产品,众筹新闻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新闻业,它不可能介入新闻生产的所有领域。(2)适应场景的局限:众筹新闻往往采用项目制的方式运作,经过项目的策划设计、资金的募集、项目的开展、新闻产品的制作与发布等若干流程,因而它比较适合深度调查性、纪录采访类或小众化等周期较长、时效性较弱、非高公众关注度的新闻产品的生产。(3)较高的职业风险:众筹新闻面向成分众多、来源复杂的社会大众筹集资金,“金主”的诉求可能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新闻生产的纯粹性,如以深度调查、深度报道等为由头实施的诱导性报道、揭黑性报道,在极个别的情况下可能会带来意识形态风险。
[1][英]斯图亚特·罗素、彼得·诺维格:《人工智能:一种现代方法(第2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版,第17页。
[2][英]斯图亚特·罗素、彼得·诺维格:《人工智能:一种现代方法(第2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版,第17页。
[3]曲建利:《机器人生产的价值属性及社会价值——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载《学理论》,2020年第7期,第29-30页。
[4]黄若曌:《新闻写作机器人的内容生产特色及影响分析》,载《中国记者》,2017年第7期,第54-55页。
[5]陈建飞:《机器人新闻写作的风险评估及责任机制探讨》,载《传媒评论》,2019年第12期,第44-47页。
[6]薛飞,史娜:《机器人新闻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途径》,载《西部广播电视》,2019年第8期,第4、6页。
[7]许加彪、韦文娟、高艳阳:《技术哲学视角下机器人新闻生产的伦理审视》,载《当代传播》,2019年第1期,第89-91页。
[8]郑晨予、范红:《从社会传染到社会扩散:社交机器人的社会扩散传播机制研究》,载《新闻界》,2020年第3期,第51-62页。
[9]孙闻殊、魏仁杰:《新闻聊天机器人交互传播策略探析》,载《新媒体研究》,2019年第5期,第35-36页。
[10]刘楚君:《新媒体环境下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的发展》,载《青年记者》,2019年第11期,第11-12页。
[11]王光利:《新世纪中国文学的非虚构写作》,载《江西社会科学》,2019年第39卷第2期,第147-153页。
[12]详见http://renjian.163.com
[13]晁星:《莫让网络成为负面情绪策源地》,载《北京日报》,2019年3月1日第3版。
[14]王丽华:《新新闻主义对新闻客观性的反思与扩容》,载《青海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第209-212页。
[15]邹贤敏主编:《西方现代艺术词典》,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146-147页。
[16]闵大洪、陈崇山:《浙江省城乡受众接触新闻媒介行为与现代观念的相关性研究》,载《新闻研究资料》,1991年第3期,第14-46页。
[17]沙垚:《乡村文化传播》,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12期,第101-108页。
[18]李红艳、左停:《乡村传播意义下的农村发展》,载《新闻界》,2007年第 6期,第38-40页。
[19]李红艳:《乡村传播学概念解析——兼论乡村传播学与发展传播学之异同》,载《新闻界》,2008年第6期,第42-44页。
[20]李红艳:《乡村传播学概念解析——兼论乡村传播学与发展传播学之异同》,载《新闻界》,2008年第6期,第42-44页。
[21]安文军、杨萍:《新农村建设的传播视角解读与乡村传播的新变》,载《新闻界》,2007年第5期,第60-61页。
[22]陈勇、杜佳:《社会化媒体的政治传播功能与影响研究》,载《学术论坛》,2016年第8期,第69-75页。
[23]王霞:《社会化媒体的特征及其文化症候》,载《出版广角》,2017年第13期,第72-74页。
[24]高丽华:《参与、互动、共享:社会化媒体环境下传播模式的重构》,载《新闻界》,2013年第16期,第67-70页。
[25]赵立兵:《“关系”的力量:社会化媒体对新闻生产的影响》,载《传播》,2017年第13期,第84-87页。
[26]赵立兵:《“关系”的力量:社会化媒体对新闻生产的影响》,载《传播》,2017年第13期,第84-87页。
[27]唐绪军:《建设性新闻与新闻的建设性》,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年第1期,第9-14页。
[28]参考:https://mp.weixin.qq.com/s/-_FIdhGFQ-llqK1BHk_4rA。
[29]史安斌:《建设性新闻 :历史溯源、理念演进与全球实践》,载《新闻记者》,2019年第9期,第32-39页。
[30]蔡雯、凌昱:《“建设性新闻”的主要实践特征及社会影响》,载《新闻与写作》,2020年第2期,第5-12页。
[31]殷乐、高慧敏:《建设性新闻:溯源、阐释与展望》,载《新闻与写作》,2020年第2期,第13-20页。
[32]郭毅:《建设性新闻:概念溯源、学理反思与中西对话》,载《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第75-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