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应如何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
(1)适应互联网语态进行内容生产:互联网的碎片化语态对传统文化传播会造成一定文化损耗,但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我们需要辩证看待。要在保障意义完整的情况下将部分能够碎片化分割的内容进行转化生产,多元化产品形态,适应互联网传播特点。比如古代寓言故事、古代乐曲诗歌、绘画等。(2)充分利用数字媒体促进文化传播:我们可以依托数字媒体丰富传播形式,扩大传播范围,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例如,线下运用VR技术突破时空限制体验实际场景、打造线上博物馆供大众游览等。(3)发挥各主体活力进行内容传播:发挥传统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等主体的传播效用,推动其进行信息生产并传播。例如,学习“@博物杂志”的运营策略进行文化科普。还可以打造有关领域意见领袖,使其担负起对传统文化传播的把关责任,扩大其影响力。(4)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工作,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例如,亚洲数字艺术展中《VR·眼动山海经·旅行指南》这一作品将数字艺术与《山海经》相结合,观众可以跟随眼动装置,游历基于《山海经》打造的宇宙。
案例12 新国潮的兴起与互联网时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
案例简介:“新国潮”一词是指近年来一种中国文化的流行风潮,凸显了以中国文化为原点的审美风格和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具有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精神内核。2018年2月,国产体育品牌李宁登上纽约时装周,印有“中国李宁”字样的服饰等包含中国文化设计元素的产品迅速在国内引起消费热潮。早在2015年,故宫文创产品便受到大众广泛喜爱。随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相关纪录片、综艺节目出现,展现传统文化和中国式审美。大众审美风格的转向驱动潮流风向转变,诸多消费品、文创产品及娱乐综艺主动投身其中以揭示自我的民族文化身份,并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世界文化的兼收并蓄中,彰显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思想价值内涵。至此,“新国潮”已然明显超出商业营销范畴,具备了更为广泛的文化意涵。[8]
案例分析:(1)民族情怀与文化自信提供驱动力: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时代文化风潮、成为流行趋势与生活方式,这其中蕴含的情感价值与包含的象征符号体现了人们对国家现在和未来发展的积极心理状态,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体现了人们具有的文化自信。(2)青年群体的自我认同与呈现路径:消费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个体追求自我的过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一种复兴潮流成为年轻人追逐的圈层亚文化。当“国潮崛起”成为当前消费领域的新关键词,年轻态成为消费发展趋势的时候,国潮品牌中表达“真我”态度体现就是当代青年的自我认同。(3)台网联合重塑视听产业新生态: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主流电视媒体抓住新国潮热点,积极与网络视听平台联合,将主流媒体的内容生产能力与互联网的多样呈现、广泛宣传渠道相结合,实现台网“制播宣商”优势互补。例如,河南台与优酷合作打造的“传统节日节目带”联合推出了《新民乐国风夜》《“虎虎生风中国潮”2022河南春节晚会》等传统文化节目,引发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