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新闻传播中非虚构写作的应用问题

专题03 新闻传播中非虚构写作的应用问题

非虚构写作源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新闻和教育实践。中国尽管也有较长发展历史,但在 2010年《人民文学》在国内首创“非虚构”专题时才为学界和业界关注,2010年以来,“非虚构”研究持续趋热并在2019年成为热门学术话题。2019年初,自媒体人“咪蒙”在其公众号发布《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的文章引发舆论批评,“咪蒙”团队在回应质疑时称该文为非虚构写作,而非新闻作品,由此,学术界也引发了一场关于何为“非虚构写作”的讨论。非虚构写作是创意写作的组成部分,非虚构作品是新新闻主义作品的一种形态,简单来讲,非虚构写作是以文学的写作手法对客观社会现实进行再现的一种新闻创作方式,兼具新闻作品的真实性和文学创作的技巧性。

1.非虚构写作的定义:(1)定义:非虚构写作是“基于真实发生的事件,采用文学写作的手法,利用讲故事的叙事方式将事件重新结构化的一种新闻写作方式,注重人物的语言、心理以及行为等细节描写”[10]。简而言之,非虚构写作就是文学化的新闻报道。(2)特点:非虚构写作有别于虚构文学基于想象的虚假性和文学性,也有别于一般新闻报道的刻板和严肃性;本质要求是内容的真实性,即人物、事件、经历、采访过程的真实性;重视对社会基层、真实、民间生活细节、场景、对话及心理的细致刻画。

2.非虚构写作的特征:(1)题材特征:非虚构写作主要聚焦个人(特别是平民小人物)亲身经历与情感体验,由于创作群体庞大,因而题材较为广泛。(2)创作主体:覆盖面大,包括文学素质较高、具有专业背景的作家群体(如梁鸿等)以及数量庞大的平民写作群体(如姜淑梅等)。(3)叙事方式:非虚构作品大多采用第一人称、按时间顺序书写,追求故事的真实性体验、亲历性“在场”感以及情景的逼真性。(4)文体特征:“口述实录”“回忆录”“现身说法”及访谈、田野调查报告等成为非虚构写作的常用文体与叙述方式,这些文体与写作水平不高的平民百姓进入非虚构写作相契合。(5)传播平台:与传统写作相比,非虚构写作的媒介极为广泛,除却传统纸质媒介,博客、网络空间、微博、微信圈、电子书、视觉传达、微电影、直播等都成为非虚构写作的载体与传播平台。媒介的拓展不但为非虚构写作提供了创作平台,而且也扩大了传播平台。[11]

3.非虚构写作的价值:(1)对新闻报道方式的优化:非虚构写作秉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虚构写作的文学性、故事性,为新闻报道注入了活力,有助于提升新闻信息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和可读性,推动了新闻报道的平民化。(2)优化社会现实的媒介建构:非虚构写作采用原生态、民生化的叙事方式再现社会现实的细节,影响甚至重构了新闻叙事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3)满足受众多样化需求:非虚构写作丰富了大众文化市场尤其是新媒体传播语境下新闻产品的形态,有助于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的新闻阅读需求。(4)契合新媒体传播规律:非虚构写作的故事性、细节性、文学性叙事方式契合新媒体传播语境下新闻报道形式、方法、技巧、策略的创新,可以为主流意识形态增强引导力、公信力服务。(5)非虚构作品的三种价值:非虚构作品属于新闻报道与文学作品的交叉领域,也就是说,非虚构作品既属于纪实类文学作品,也属于活泼的新闻报道,因而具有文学价值、新闻价值和文献价值。

4.非虚构写作兴起的原因:(1)虚构写作的困境:虚构文学程式化、模板化和写作风格所浮现出的内容的虚假性、情节的可预测性、对生活的疏离感等导致虚构作品的空洞,想象力和内容的匮乏。(2)传统报道的局限:新闻创作者对传统新闻报道呆板、严肃、教条式的报道方式及新闻真实性、客观性不足质疑和不满,尝试采用深度体验、介入、观察、调查的方式来改善新闻报道。(3)社会环境铺垫:社会急速转型背景下,源自社会不同维度、层面的实践经历为非虚构文学的创作、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4)受众心理需求:在虚构文学及传统新闻报道难以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也难以与个人成长历程产生某种共鸣的背景下,非虚构写作真诚、真实、细腻、生活化、个人化的叙事契合了受众对真实世界细节图景的认知需求和想象体验。(5)大众传媒业推动:大众传媒产业的迅速发展和激烈竞争为非虚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受众需求、多元化的传播载体和广阔的创作平台。(6)典型作品的推动:早期非虚构作品《冷血》等成为畅销书,引发了业界(作家和图书经销商)的关注,并使得非虚构成为一种创作手法或创作技巧不断被学习、借鉴、复制,并由文学领域拓展至新闻传媒领域。(7)调查报道的环境:近年来,调查性报道面临的压力较大、调查性报道记者数量减少等现实问题为大量的非职业记者从事个人类调查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同时受众对深度内容的阅读需求也催生大量自媒体人以个人体验、深度调查等方式进行创作。

5.非虚构写作的发展现状:(1)非虚构写作的常态化:非虚构写作由文学领域走向新闻领域,从精英创作者走向大众创作者,从媒介机构专业化的新闻报道走向日常生活。(2)创作主体的多元化:非虚构写作的主体不再局限于职业作家或记者等创作主体,在自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级各类组织、机构、团体、自媒体人和普通网民都可以进行非虚构写作。(3)传播渠道的多样化:除了报纸、电视、杂志、书籍等传统媒体之外,“两微一端”、短视频、电子书、网络博客等各类平台也成为非虚构作品的传播载体。(4)受众基础的广泛性:因互联网新媒体成为非虚构作品传播的主平台,非虚构作品面向的受众是数以亿计的网民,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有着更为广泛的受众基础。(5)内容的深度性:非虚构写作以创作者亲历、见证、调查、访谈等方式介入事件现场或再现事件过程,是对社会现实深度性、个人化的一种再现方式。

6.非虚构写作面临的问题及挑战:(1)创作伦理问题:创作者强调个人经历、个人体验在新闻素材获取中的价值,因此会面临个人主观判断、价值立场、利益倾向与新闻报道作为公共产品的公共性之间的平衡问题。(2)底层消费问题:非虚构写作从内容选择来讲,对边缘群体、下沉群体、少数族群有特殊偏好,但对其过度关注虽然能唤醒人文关怀意识,也会导致对这些群体的过度消费,同时也导致素材选取和报道视角的狭隘。(3)非虚构写作的滥用:近年来以贩卖焦虑、炒作底层、渲染猎奇为主要方式的“乡村体”“乡愁体”不断出现,过多采用局部真实的技术嫁接、悲情叙事、放大冲突、渲染矛盾等方式来完成作品创作,是滥用非虚构“收割流量”的表现,也导致了新闻作品的庸俗化。(4)技术操作问题:非虚构写作格外重视创作者的主观体验和个人经历,这也导致部分创作者将个人体验过程中带有偏见的“局部真实”取代完整、立体的社会真实,用情绪化表述取代真实素材获取不足等问题。(5)归属范畴问题:如果将非虚构写作界定为一般性的文学作品,则其创作主体、发布平台较为宽松,但会使某些不具备新闻生产资质的主体以非虚构的名义从事新闻报道,使现行新闻监管体系形同虚设;若将非虚构写作界定为新闻报道,则要求创作者和传播平台都要有新闻采编及报道的资质,会限制非虚构写作的创作空间,因而不同的监管标准会催生不同的问题。

7.非虚构写作面临问题的成因:(1)传媒行业的竞争压力:传媒产业在内容产品供给过载及受众注意力稀缺的背景下,对高关注度的爆款文章、热点话题格外推崇,导致部分不负责任的创作者忽视深度调查而迷恋创作技巧。(2)创作者责任意识与专业素养缺失:自媒体环境下非虚构作者的构成十分复杂,相当一部分自媒体人既没有经受过专业的新闻报道训练,又因其不在现行媒介体制框架下,故受到现行媒介制度、规范的约束较少。(3)市场导向生产逻辑的影响:互联网时代非虚构写作以商业类媒体和自媒体为主力,其更多遵循的是市场导向的新闻作品生产逻辑而不是新闻报道的价值导向和市场导向兼顾并将价值导向放在首位的逻辑,故导致追求猎奇、刺激、新奇的市场导向逻辑深刻影响了非虚构作品的生产。(4)受众媒介素养的缺失:新媒体用户的学历结构整体偏低,影响了其对有害信息、负面信息或失真信息的抵制、批判能力,被动的信息接收、不假思索的信息浏览和以个人好恶为标准的信息判断标准,客观上放任了有害信息的传播。

8.非虚构写作的优化思路分析:(1)强化创作者的责任意识和专业素养:强化各级各类媒体尤其是网络自媒体的责任意识、导向意识和主体意识,要求新闻报道不仅注重市场价值,更要注重社会价值,强化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2)壮大媒介批评的影响力:发挥媒体受众、新闻舆论、行业组织、学术机构在建构健康清朗的互联网空间秩序中的作用,共同探讨非虚构作品的审美及评价标准,避免新闻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3)体制内媒体要有更大的作为:在新媒体传播语境下,体制内主流媒体作为互联网优质内容生产及供给的“国家队”要积极采用非虚构等新兴的新闻报道方式,增强主流话语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与公信力。(4)变革新闻专业教育的方式:新闻传播专业教育要与时俱进地对新闻传播业界的最新实践动向有所观照,并纳入规范职业教育范畴,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为非虚构写作输出素质和能力过硬的优质人才,同时通过职业教育推动 UGC 向 P-UGC、PGC转化。(5)强化受众媒介素养教育:拓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新范式、新领域,将认识互联网时代新闻作品的生产及传播规律作为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受众不仅了解新媒体的使用技巧,更要了解新闻报道背后的规律机制。(6)推动管理标准的规范化:明晰界定非虚构作品的所属范畴,可以依据素材的差异将部分内容纳入一般性的文学创作,而将时政类等严肃内容纳入新闻报道的管理范畴。

案例34 早期非虚构写作案例《冷血》等作品的分析

案例简介:非虚构写作起源于20世纪50—60年代的“Nonfiction”,以诺曼·梅勒的《夜幕下的大军》、汤姆·沃尔夫的《名利场大火》、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等作品为代表。《冷血》为美国小说家杜鲁门·卡波特针对发生于1959年的堪萨斯州系列谋杀案进行调查研究后撰写的非虚构作品,该作品历时六年完成,是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非虚构作品代表,也是由于该作品的畅销,“非虚构”的创作手法被不断开发、挪用并由文学创作领域延伸至新闻报道领域。中国较有代表性的非虚构作品有钱刚的《唐山大地震》、杜强的《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陶若谷的《病榻上的“谋杀”》、陈少远的《庆阳跳楼少女:生死都是一座孤岛》、关军的《她说死也要回家,然后纵身一跃》等,网易的“人间”专题[12]也刊发了大量优质的非虚构作品。

案例分析:(1)非虚构作品的发展趋势:非虚构作品在互联网新媒体尤其是网络自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的生产主体、传播平台、受众基础、反映题材和写作视角等方面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拓展,成为国民文化精神生活及网络文化内容供给的重要构成。(2)非虚构作品的共性特点:真实描绘、记录和再现社会中的真人真事,有别于一般新闻调查或纪实报道,更注重运用文学性叙事技巧;作品展示详细的调研、采访过程,采用故事化叙事方式,格外强调细节讲述的故事性和阅读过程中的沉浸体验;时效性不明显,深度性、人情味、可读性较强,文学色彩浓厚。(3)非虚构作品的文化意义:非虚构作品不仅活跃和丰富了文化产品供给,更为重要的是其“眼光向下”的人文关怀及其对社会部分不易被观察到的群体、人物、视角进行详细的描写、记录和再现,有助于弥补宏大叙事在特定情形下所缺失的对细节的观照;此外,非虚构写作由于其在讲故事层面的特殊价值和魅力,也被吸收到主流文化作品的生产中,成为主流思想进行创新性表达的重要方式。

9.非虚构写作的底层消费与底层关怀:(1)“底层消费”问题争议:有研究者称非虚构写作存在过度的“底层消费”或“底层叙事”问题,如部分非虚构作品过多关注并不代表社会主流群体的边缘人物的生活状况,存在对底层群体的过度消费问题;也有学者认为,尽管出于猎奇或商业目的的底层消费确实存在,但社会上的“底层群体”也的确存在,而传统新闻生产往往忽略了对这部分群体应有的关注,如残疾人、快递员、“三和青年”等。(2)底层叙事有深刻现实意义:长期以来,在媒体中占据主流地位的是中产文化或中层文化,但基层群体仍是中国社会不容忽视的庞大群体,若非今日头条的底层表达和拼多多的底层商业,中国下沉阶层可能仍属于主流话语体系中被掩盖的群体,因此,非虚构写作对底层的“偏好”并非是过度关注而是社会真实状况的再现。(3)让底层群体有发声机会:商业媒体和网络自媒体对底层叙事的偏爱,为底层群体的公共表达(尽管有时候是“被表达”或存在报道失真的状况)提供了渠道,也使得被遮蔽的群体有了被社会关注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底层叙事有不少负面、不合理或过度消费的东西,但积极意义仍然大于负面意义。(4)拓展底层群体的话语空间:在传统媒体时代,中国都市类、商业类媒体多以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中等收入群体或社会精英人士为目标受众,对底层群体、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关注度较低,在新媒体时代,商业互联网平台、网络自媒体平台的迅速崛起,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垄断,放大了底层社会自我表达和被关注的可能性。

10.非虚构作品中“底层叙事”的问题:(1)典型案例:近些年来,一些较为集中反映基层乡村生活、边缘群体遭遇、城市务工人员辛酸等类型的文章不断涌现,尽管部分文章带有浓郁的人文关怀色彩,但部分反映农村颓败的“回乡体”,讲述城市里悲惨人生的“绝望体”,渲染阶层差距和区隔的“阶层体”,以及讲述留守儿童、传销组织生活的“边缘体”,鼓动“逃离北上广”的“逃离体”等不断充斥互联网,成为网络负能量的集散地。2019 年 3 月 1日的《北京日报》在评论文章中指出,“网络不应该成为负能量的集散地、焦虑情绪的策源地。更值得警惕的是,如果一些自媒体的成功,是建立在鼓吹负能量、宣扬自私自利的逻辑之上,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错误示范,是对社会文明发展的诋毁与讽刺”[13]。(2)案例思考:其一,以上各种报道视角与素材选择的共同特点是消费弱势群体、消费底层群体、消费社会的情感与焦虑,是以追求流量为方式、追求流量变现为目的的商业营销和情绪消费。其二,尽管这类文章带有一定的人文关怀和民生视角,但它不具有正面的社会导向价值,是放大而非缓解焦虑、冲突、矛盾,是制造而非解决问题。其三,新闻报道应该注重细节,也应该顾全大局,即便报道的素材、内容属于真实客观的社会现实,也应注重主流和支流的关系,以上诸种文体是被高度剪辑过的局部真实。其四,以上诸种文章即便能够迎合受众对陌生群体的想象、情感体验和对真实细节进行窥探的欲望,但从长期来讲,以解构主旋律、放大局部细节为方式的新闻报道,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主流文化氛围,解构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其五,对社会上真实存在的局部性、细节性的问题进行报道时,应该秉持客观、公正、积极的态度,从建设而非解构的角度报道,以营造整体向上向善的文化氛围。

11.《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文章争议。2019 年初,“咪蒙”旗下“才华有限青年”公众号发布《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以下简称《状元》)文章引发争议。舆论批评认为,故事情节存在很多不实之处,比如时间、人物、事件与现实无法对应等。“咪蒙”团队在回应质疑时称该文为非虚构写作,而非新闻作品。案例思考:(1)作品并非“非虚构写作”。《状元》一文因关键时间、人物、事件与细节都不符合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尽管其采用了文学化、故事性的写作技巧,但不属于非虚构作品。(2)作品是为了收割流量。《状元》套用“非虚构”名义进行的商品化创作,其目的不是呈现社会真实,而是通过贩卖焦虑和矛盾收割流量,是商业变现需求推动下对受众想象的取悦和迎合。(3)“非虚构”也是新闻作品。中国媒介机制下,自媒体人或一般的公司机构不具备从事新闻报道的资质,“咪蒙”道歉时称其文章是非虚构写作而非新闻作品,也是为自己绕开新闻监督体系辩解。

12.新新闻主义的定义及其特点:(1)定义:新新闻主义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其显著的特点是将文学写作的手法应用于新闻报道,重视对话、场景和心理描写,主张记者可以在新闻报道中描述人们的主观感受和心理活动,不遗余力地刻画细节;它是对传统新闻客观性的解构,是借助文学等其他形式以求真实反映世界的探索。[14](2)词源:“新新闻主义”又称“新新闻报道”,这个名词首先由美国著名新闻记者汤姆·沃尔夫提出。他在1973年编选了一本名为《新新闻报道》的文集,并在该书中详细论述了“新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历史,这个文学流派由此而得名。(3)代表:新新闻主义以诺曼·梅勒、杜鲁门·卡波特为重要代表。他们认为美国的现实生活既然跟虚构的小说一样曲折离奇、荒诞不经,就不妨用写小说的手法来描绘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以达到暴露美国现实、探讨社会问题的目的。新新闻主义的主要特点是纪实性。[15](4)区分:新新闻主义与非虚构均出现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而非虚构写作被认为滥觞于新新闻主义;也有学者称,“非虚构写作”只是新新闻主义的另一称谓,两者是一种写作方式的不同命名,因而,新新闻主义还有“文学性新闻”“亲近性新闻”“创造性非虚构写作”等命名。准确地讲,在早期新新闻主义就是指非虚构类文学作品,是具有文学与记者双重背景的作家的发明;后来,像电视真人秀(如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电视新闻杂志节目(如《东方时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等都是新新闻主义的代表。也就是说,相比于非虚构写作而言,新新闻主义的外延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