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信息疫情”问题?

4.如何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信息疫情”问题?

(1)信息发布机制建设:建构由卫生专业部门、政府职能机构、权威媒体及各级各类资讯平台有效联动的信息公开、发布及科普、宣传机制,形成常态化的防疫科普机制和突发状态下疫情信息发布的紧急响应机制。(2)健康信息素养教育:持续推进媒介素养教育尤其是新媒体素养教育,同时在既有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础上,延伸公共卫生安全素养教育、公共健康信息素养教育等垂直领域,将其以通识课程的形式纳入国民教育的范畴,不断提升公民健康信息素养水平,增强其抵制“信息疫情”的能力。(3)强化平台的公共责任:重大疫情信息的有序科普、有序传播需要全社会共同承担积极的责任,各级各类具有资讯发布与传播功能的互联网平台、手机客户端都需要无条件地将疫情防控方面的科学信息、权威信息放在重点位置、显著位置,并进行置顶、及时推送,确保权威信息全平台全角落覆盖。(4)行业意见领袖的作用:应积极壮大医疗、卫生、科普行业的知识群体,将疫情防控权威信息的科普主体力量由极少数的权威人士转向数量庞大的垂直领域的意见领袖(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钟南山等权威人士是极为稀缺的宝贵资源,而医院、医学院的专家、医生、学者甚至医学院的学生不仅数量庞大且能发挥积极作用)。(5)算法导流机制:采用大数据挖掘、分析及预判机制,对民众最关心的议题进行摸排,以此建立有针对性的信息推送机制;各类具有分配注意力资源能力的平台(如搜索引擎)通过大数据匹配,一旦用户检索特征性关键词,则优先推荐来自世卫组织、疾控办、科学家所提供的准确、权威信息。(6)话语转化能力建设:新媒体的网络化、去中心化传播结构使此前由大众媒体所扮演的话语转述者的角色缺失,故而在专业信息的发布上面临着从专业语境到大众语境的过渡难题,疫情防控相关信息的传播必须提升话语转化的能力,为此需要培养“健康专业 + 新闻传播”的交叉型、复合型人才(如部分院校设置的“健康传播”方向)及“专业化→通俗化”的科普类平台(如丁香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