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数字媒体时代疫情类科普信息的传播效果?
改进信息传播策略,建构多元立体的信息传播渠道,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传播技术是媒介化社会增强信息传播有效性的必要举措。从传播学经验学派的研究成果出发,结合传播主体、传播策略与媒介研究等领域的经典成果,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1)权威信源策略:采用权威信源可以有效增强科普类信息的传播效果。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钟南山、张文宏等权威专家的观点借助各级各类媒体的传播,成为健康信息传播秩序中的“定海神针”。各类学术及科研机构的专业力量开设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账号,采用“专业知识 + 大众话语”叙事方式,成为科普类信息重要的发布者。(2)梯度传播策略:科普类信息的专业性较强,具有一定的信息接受门槛,需要经过信息表达方式的大众化、生活化、场景化处理。疫情期间“专业机构→科普主体→普通受众”梯度有序的信息传播链条,经由垂直领域的信息生产主体对专业性极强的信息进行大众化转述。(3)算法推荐机制: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采用算法推荐、强制置顶、关联推荐、优先排序策略等确保科普类信息的有效传达;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重要、重大、特殊的议题迅速预判、预警,及时识别、处置、阻断有害、虚假科普信息的传播。(4)分层传播策略: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学历、地域、文化语境、个人价值观、信念等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分层传播策略,健康传播和动员活动的背后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化价值观,有研究提炼出中国社会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作为变量,并指出垂直集体主义价值观有助于促使中国的中老年群体更为积极地采纳官方所倡导的防疫措施。[2]如传统媒体、社区广播对中老年群体有较大影响力,抖音、快手在基层乡村有较强的普适性,采用“简化背景 + 明讲结论” 的方式针对低学历群体有更好效果。(5)信息共享策略:新闻媒体和综合资讯平台应秉持新闻共享原则,建设新闻信息交流机制,避免新闻资源浪费,减少因抢发未经证实和有待证实的信息而产生恶性竞争、谣言频发等问题;避免媒体观点之间相互打架、难以凝聚舆论共识的问题。(6)创新形态策略:不止于简单的宣传标语、文字图片、海报、短视频形式,加大对于差异化场景信息形态的开发和设计,投入科技化、虚拟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建设数字媒体时代的健康传播生态。(7)增强社会责任感: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不止对于个人产生极大的影响,全球的政治、经济格局也在发生急剧变化,因此疫情科普信息的传播不止面向国内,健康传播工作者也需要具备全球化视野,在进行疫情防控知识科普时一定要有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密切关注国家有关政策,增强社会责任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