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数字技术治理中的“数字鸿沟”问题?

1.如何看待数字技术治理中的“数字鸿沟”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弥合数字鸿沟。”我国学者提出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推动生活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变革,为消弭中国互联网空间的城乡数字鸿沟而服务。(1)数字鸿沟是信息社会的治理难题。“数字鸿沟”又称“信息鸿沟”,首次由《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报告提出并引发重视。指的是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的拥有程度、应用程度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而造成的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我国学者提出目前数字鸿沟主要涵盖三层:第一层是指人们能否接入互联网,即接入沟;第二层关注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方式,即使用沟;第三层着眼于人们是否从互联网中受益,即产出沟。(2)数字鸿沟体现于数字媒体的使用效能。人类进入互联网下半场的数字科技时代后,硬件连接已经普及城乡两地,网络空间的接入沟已经逐步弥合,但互联网技能和使用类型的二级数字鸿沟继续扩大,并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由此产生了数字弱势群体和数字优势群体之间的区隔和差异。(3)互联网的“使用沟”呈现高度分化特征。不同城市、不同学历用户的使用偏好差异显著,不同群体在媒介形态和信息类型的选择上有着鲜明的差异,在微观层面体现为面向一、二线城市及高学历用户的微博、知乎和豆瓣等社交平台和以三、四线城市用户为主的抖音、快手、西瓜等短视频平台;不同类型的媒介使用和信息获取偏好进一步强化了这些群体在认知、行为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4)数字鸿沟影响行动者公共事务的参与效能。网民的社交媒体使用动机和参与公共事务的意愿及能力同样差距明显:具有较强媒体属性和公共属性的社交媒体为网民提供了对公共议题的讨论空间,但只有部分精英群体和大众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舆论的走向和对事件的普遍看法。对于边缘群体而言,较低的媒介素养不足以支持其在社交平台积极发表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