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灾难事件的报道和传播存在哪些问题?

4.互联网背景下灾难事件的报道和传播存在哪些问题?

在互联网背景下,一部分新闻媒体仍然恪守传统媒体时代较为陈旧的新闻报道观念,在动态报道事实进展、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方面存在建设性不足等问题;同时,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媒体也对灾难新闻事件的报道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1)部分媒体建设性引导能力匮乏。新闻媒体不仅要呈现新闻、再现事实,还要为如何解决问题提供线索,如2021年汛情与疫情交织背景下,个别媒体将建设性报道等同于“只报道乐观状态”,导致地方自媒体和流量大号、网红主播等发布的缺乏信息严谨性的信息不断登上微博热搜榜。(2)部分网红、主播过度追求注意力。在突发灾难事件中,部分丧失社会公共责任和基本道德底线的网红、主播、明星、艺人借机包装、炒作自己或直接贩卖、捆绑、消费灾难信息,为自己攫取用户注意力;疫情和汛情“双情”叠加的背景下,个别网络主播和网红“蹭流量”的现象成为常态,例如,奔赴郑州的网红主播、进行救灾表演的艺人等。(3)部分用户挑起放大矛盾。个别网络自媒体账号用政治、民族和情感话语解读防汛、防疫政策部署,刻意模糊或混淆科学研判问题和民族情感问题,制造群体间的对立情绪,未能很好地起到理性引导思考、促进政策部署与民众有效对话的作用,反而引发民众对部分防疫部署的误解、误会和误读。(4)部分娱乐内容抢占公共资源。“双情叠加背景下”,娱乐圈攫取网络注意力资源,制造流量虹吸效应,让个别人、个别事升级为全平台、全地域、全社会的事件。例如,个别明星绯闻相关话题频上热搜与河南暴雨议题形成鲜明对比,冲淡了最为紧迫且需要得到社会关注的防汛及救灾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