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全球化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

专题04 全球化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

1.“一带一路”与跨文化传播:(1)跨文化传播又称“跨文化交流”,是人际交往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形式,既是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传播,也是不同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迁移、扩散、变动及彼此影响的过程;对该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的是文化交流的速度和质量。(2)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一带一路”是典型的跨文化传播实践,它涉及不同国家、民族、区域间的文化迁移、扩散、变动及彼此影响的过程,并且这一过程受到各国家、地区本土文化的文明程度、开放程度、包容程度等的影响。(3)“一带一路”倡议并不主张对外文化输出,而是强调文化贡献;不进行对外意识形态渗透,而是求同存异;不是地缘政治工具,而是合作共赢;不是对外援助计划,而是共同发展;不是个别国家的一枝独秀,而是共商共建共享的联动发展倡议。

2.“一带一路”与中国跨文化传播的机遇:(1)“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建构新时期中国对外传播与国际交往的全新的话语权,提升中国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地位,尤其是改变之前中国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主体性缺失,有对话之名、无对话之实的处境。(2)“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释放中国文化的魅力,在尊重文化差异和广泛合作的基础上,提振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能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寻求多种文化群体间的协同发展。(3)“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加强国家和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各民族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带动各个国家人民之间的交流,将为我国的对外传播与跨文化交流提供强大的渠道网络支撑,为中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充足的物质前提和资源保证。(4)“一带一路”以中国的和平崛起为背景,可以极大改变之前西强东弱的国际话语体系和政治经济格局,树立讲究和平发展与国际贡献的大国形象。

3.“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对外传播:(1)有效回应西方舆论的误解与炒作:从国际传播来看,“一带一路”遭到了话语强势的西方传媒的“污名化”,由此也带来部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误解和误读。“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致力于推进全球化国际大趋势的举措,由于中国在该倡议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容易带来西方世界关于“强国必霸”的误解、误读、想象与揣测。为此,中国的跨文化传播既要处理好中国推动全球化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之间的关系,又要以恰当的方式向世界说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价值与意义。(2)重视沿线国家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一带一路”涉及65个国家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均有着不同的历史经历、现实环境和文化观念,因而中国借助“一带一路”进行跨文化传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深入挖掘能够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广泛接受的元素符号,本着求同存异、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原则,处理好中国本土文化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间的友好交流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多彩文化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3)强化国际通用话语体系的个性表达:长期以来中国以宣传为主导的对外宣传意识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由宣传走向传播的过程需要改变此前传者中心主义的思维框架,改变交流的方式方法,强化以对话与沟通为主导的传播逻辑,更加注重对国际通用语言和地方化个性语言的综合运用,强化一国一策的传播技巧的运用,围绕“一带一路”讲好“中国故事”和“丝路故事”。(4)以美美与共为原则促进多元主体合作:在承认文明、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的基础上,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民间、官方、商业组织、非政府组织、媒体、高校、留学生等多种主体间的交流,从而达到共建共荣的目的;强化在疫情防控、提振经济等方面的联系与合作,以切实的利益基础和务实的落地平台推动多国合作意向转化为可落地的合作行动。

4.“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化:(1)“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出并被广泛实践的,可以说,“一带一路”顺应了全球化的宏大背景和趋势。(2)“一带一路”与全球化又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的“全球化”是以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是旨在推行和捍卫极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利益、价值观的世界一体化,从本质上讲是资本主义对经济上落后、文化上虚弱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威胁。(3)中国积极倡导的“一带一路”尽管在形态上呈现出国家和地区间进一步交流、互动、合作关系的拓展,但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全球化”战略,它是一种基于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的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4)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有助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建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也对未来的全球化趋势有着较大的影响,它将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以西方为中心的全球化过程,规避西方现代性固有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有助于建构对全球绝大多数国家有利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史安斌、童桐:《世界主义视域下的平台化思维:后疫情时代外宣媒体的纾困与升维》,载《对外传播》,2020年第9期,第4-7页。

[2]邱沛篁等:《新闻传播百科全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8-79页。

[3]刘建明:《宣传舆论学大辞典》,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第307-308页。

[4]参见[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上)》第七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29-133页。

[5]参见王治河《后现代主义辞典》,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539-543页。

[6]参见王邦佐主编《政治学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依附理论”词条。

[7]参见奚洁人《科学发展观百科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后殖民主义”词条。

[8]参见罗肇鸿、王怀宁《资本主义大辞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