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龄化社会与媒介化社会叠加的背景下,如何做好健康传播?
健康传播不只是针对老年群体的传播,而是面向整个社会各类群体的传播。但因老年群体的健康意识和健康需求更为突出,且老年群体极容易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健康传播工作的薄弱环节,故而在对老年群体进行健康传播时需要格外重视传播策略问题。当前中国社会的老龄化程度凸显,价值媒介化社会的进程已经全方位嵌入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为此,在老龄化社会与媒介化社会叠加的背景下优化健康传播策略尤为重要。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可以做如下思考:(1)突出的新问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不同群体对风险的感知有较大差异,尤其是疫情防控初期老年群体“不了解、不知道、不听劝”的认知及行为特征与青年群体购买并佩戴口罩、转发科普类信息等行为形成鲜明对比。(2)问题的反思:老年群体存在数字媒介接触、数字社会融入、跨平台信息获取等层面的障碍,老年群体固有的媒介使用与信息获取习惯,老年群体对单一媒介的依赖等构筑了疫情防控信息的接触及认知壁垒,使权威、科学的信息不能在第一时间有效传达,反映出疫情防控过程中相关信息的传达体系还存在薄弱环节。(3)优化策略:加强代际的交流互动,发挥青年群体家庭意见领袖的作用,年轻人对中老年人的数字反哺可显著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行为改变及情绪调节,对中老年人对象的疾病防控、健康素养提升有积极意义。[4]使得健康普查、预防疫苗接种等信息实在地直达老年群体身边,发挥老年群体圈层内部的动员力,增加数字鸿沟下健康传播行动中对于老年群体的伦理关怀。优化老年群体公共健康信息传播的媒介格局,强化广播、电视、手机短信、宣传册等传统信息传播手段的使用;强化网络自媒体、网络短视频平台面向老年群体的涉健康传播的监督管理,提升健康传播的信息质量和传播效果;强化线下街道、社区、楼道、公园、绿地、菜场等具体生活场景的信息覆盖力度,实现多场景、跨媒介的信息传播。
案例15 疫情防控期间“双黄连口服液”事件反思
案例简介:2020年1月31日,有媒体微博发布“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消息后引发双黄连口服液一夜售罄。次日上午,《人民日报》微博发文称,抑制并不是预防和治疗,特别提醒广大民众不要抢购和自行服用双黄连口服液。
案例分析:(1)传播机理:民众抢购事件是“复杂疫情形势+社会恐慌心理+媒体不当科普+民众误解误读”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复杂严峻的疫情形势和社会对疫情的恐慌心理是抢购事件的土壤,媒体抽离科研语境对学术结论进行断章取义的报道及民众与科研人员对“抑制”的含义存在不同解读是直接原因。(2)相关反思:社交媒体传播的去中介化特征使未经科学审查的信息流向大众成为可能,用户在紧张环境下对“利好”信息的紧迫需求刺激了媒介机构抢发阶段性科研成果;媒介机构对信息发布时效性的追求使其忽略评估消息发布后可能带来的影响。(3)相关启发:媒体在报道科研成果时应准确、规范,避免直接挪用碎片化的结论,避免将复杂的科研成果做过于简化的报道;媒体在话语表达时应考虑相关术语在科学研究场景与民众生活场景中的差异,避免关键表述的误解和误读;专业知识的发布不仅需要借助权威的传播平台,更需要信息的生产者有垂直领域的专业知识;媒体在发布可能引发一定社会行为的报道前需要对其后果进行预判,关注特殊情境下的健康科普信息的发布时机、传播效果和受众情绪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