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舆情管理中“网络删帖”现象?
“删帖”或“封号”是对部分有害、虚假信息进行技术手段屏蔽或删除的一种方式。这是互联网社交媒体服务方和相关管理部门较为常见的一种管理措施。(1)“删帖封号”有其合理性和苛刻条件。在网信事业管理过程中,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阻却非法、有害信息的传播,防止其在更大范围内引发谣言、恐慌和骚乱,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并执行恰当合理的法律程序,管理机构和服务提供方有责任、有权力也有义务对这些账号和信息进行技术手段处理。例如,经过核查确认是有害的信息,如果不经过删除或屏蔽,可能会引发实质性的社会恐慌和骚乱。(2)意见自由的市场会出现失灵问题。有一种代表性的观点是“鼓励自由表达,让真相和谣言一同赛跑,以促成网络空间中的自我净化,因而可以不用删帖和封号”,实际上,在重大突发及应急状态下,由于信息流瀑效应和信息加速现象的存在,难以真正让真理在与谬误的论辩中成为共识,从源头上切断有害信息的传播是釜底抽薪的举措,也免于制造信息焦虑、信息冗余,也免于占用互联网公共资源。(3)对“删帖”行为误用和滥用的解读。“删帖”和“封号”有其针对的具体问题、适应的具体场景和严格的限制条件,因此需要谨慎使用。而有的部门将网络“删帖”和“封号”当成对有害信息、虚假信息、批评性信息进行管理的策略,是基于“有害信息会误导受众”“集中批评会导致工作被动”“正面宣传要反对负面声音”等认识,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传统社会控制和管理思维的因循守旧。(4)“删帖”遭遇失灵的原因分析。去中介化的网络传播、媒介化社会的节点化网络信息流动结构使所有的机构、个人都成为网络中的节点,其直接结果是无法通过控制媒介和发声者的方式来控制信息的流动;尤其是社会化媒体中,除非系统性断网,否则“删帖”或“封号”无法应对数以亿计的节点。(5)“删帖”与次生舆情。“删帖”或“封号”尽管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阻止一些有害、误导性的言论在广泛的范围内传播,但“删帖”是以“堵”为特征的对抗逻辑,而非以疏导和商谈为特征的对话逻辑,如果将舆情视为对抗性声音的集中宣泄的话,“删帖”实质上是推动了对抗性声音的升温;因此,信息的公开和公共空间的辩论有助于明辨是非、达成共识,“删帖”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值得鼓励,但如果能够明确识别是谣言或假新闻,且在误导性声音刚刚出现、尚未升级为热点事件之时,通过“删帖”可以阻断有害信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