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个性化内容供需机制是否带来社会及交往的原子化?
个性化的内容供需机制成为常态后,会否因为媒介化与个体化的互嵌、互构作用而使整个社会及社会的交往变得原子化?短视频取代文字成为人类交往的主要方式后,人类对社会的认知、理解和想象将会更多受到视频的形象化、浅层化的叙事逻辑的影响,那么人类的思考方式和文化形态是否会越来越没有“营养”而变得扁平化、非理性?相关分析如下。
(1)短视频逐渐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基础性资料之后,社会的交往方式、个体的生活方式、社会的思考方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网络短视频的迅速发展所构筑的是全新的视听文化生态,这类生态以“用户至上”的用户中心主义的逻辑最大限度上满足个体化、个性化的用户需求,而每个用户都能从海量的信息供给中找到数量庞大的、可满足个人需求的信息。在此基础上,以短视频为代表的视听文化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用户的认知区隔和情感交缠基础上的文化,具有表浅、混沌和反公共性等核心属性”,整个的视听文化的生态将呈现出“流行审美的私人化、社会交往的原子化、身份认同的流动化”的特点[1],以此,人类的交往和思考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视听媒介的数字逻辑的支配和制约,进而导致个体的原子化、思想的平面化。(2)短视频的媒介化逻辑的前提是媒介的可供性所创造的可能,它既取决于人类创造的物质条件,也受到更为宏大层面的制度文明、法治文明和道德文明的约束。与人类的数字化生活方式的互嵌、互构关系影响了人类的文化形态、思维方式和交往形态,但这个影响依然受制于更为宏大的制度环境、媒介演进条件。技术的跃迁会不断整合人类既有的文明成果、整合既有的人类交往方式,在充分释放、激发人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方面呈现出一种整合迭代的规律性,如元宇宙等新的技术和文化形态出现后,人类的交往将进入文明、文化更为多元且不同文化、思想、文明交互碰撞融合的时代,这将促成文化在更为广阔范围内的交流、互鉴和共生而不是制造更为坚固的个体化、原子化的“数字城堡”。同时,媒介的可供性和由可供性所催生的媒介化的逻辑对人类社会的支配和制约也受到制度语境等的影响,用更大范围内的制度文化、法治文明、道德文明对媒介的可供性进行规范也确保了人类文化的交往是在形成更大的共识,而非制造更多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