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 新媒体与数字知识传播
1.新媒体知识传播的特点及问题:(1)网络知识传播的新特点:①知识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平民化和去精英化;②知识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多媒体、超链接、交互式特征;③基于众人协作的知识生产和更新成为可能;④知识信息的海量化和易检索方便了知识的获取。(2)新媒体知识传播的问题:①知识传播的主体往往以精英知识分子为主,这也是知识传播由来已久的特点,但在互联网时代这一特点被打破,普通的公众也可成为知识传播的主体,带来的结果是知识传播门槛的降低及众人的知识生产成为可能;②知识传播与接受的流程包括知识信息的获取、知识信息的评价、知识信息的内化三个阶段,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生产、更新及传播速度的加快,信息获取变得极为容易,但使信息的评价和内化变得困难;③互联网提供了便捷的知识获取渠道,使每个用户获得了广泛的接近和使用知识的可能,但使知识沟差距呈现出两极化的状况,一部分群体借助便捷的互联网资源可以缩小知识沟差距,但另一部分群体也因此而拉大与他人的差距;④继知识沟、信息沟之后,动机沟成为互联网时代知识使用的新问题,即互联网时代人们信息的获取由“不能”转变成了“不愿”;⑤因注意力经济、商业资本的渗透,网络知识传播带有很强的娱乐化倾向,以至于对知识的评价标准由知识的质量让位于分享者的知名度和信息内容的话题性,于是各类以隐私和争议为代表的伪知识大行其道。
2.网络知识付费的运作逻辑:(1)支付成本转移:信息或知识没有天生就是免费的,所有免费使用的信息都在其生产和传播过程中消耗了成本,只是因为“支付成本转移”(通俗比喻为“羊毛出在猪身上”),使用户在不需要直接支付成本的情况下就可以获取信息或知识。(2)知识具有商品属性:知识本身是一种信息产品,因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可以成为商品,相比于互联网的免费时代,付费知识的差异在于信息的专业性和服务对象的针对性,免费知识分享是一种“撒播”,付费知识是一种精准高效的“窄播”。(3)知识付费时代的条件:知识付费普及取决于三个因素:大量的知识付费产品涌现、根深蒂固的免费阅读习惯被付费意识取代、版权保护成为全民共识并且有保障机制。(4)知识经济的贡献: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为基础的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案例46 疫情防控期间直播网课的传播学分析
案例简介:在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有序复工复产复学的过程中,“不见面,线上学”的网络直播授课成为2020年上半年新学期的一道风景。互联网直播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极大方便“疫情防控+知识学习”的双重需要。然而,在上半年开课伊始,一些“忘记关麦”“不雅细节”“网络弹窗”等话题也频频成为舆论热点。直播网课能否取代线下课程、如何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待网络课程与直播课程的差异等也值得我们思考。
案例分析:(1)跨时空的网络共享:网络授课是网络知识共享的一种方式,借助互联网内容生产主体多元化、授课内容多样化、用户选择自主性、传受双方交互性、网络课程的可复用性、接收终端的可选性及网课对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超越,网络授课拥有了传统授课不可比拟的优势。(2)网络课程的仪式感:网络课程与线下课程同样存在仪式感,前者是通过屏幕、异时空在线、授课纪律约束等数字技术构筑仪式,后者通过线下的教室、讲堂、师生间的礼仪等物理的手段构筑仪式;因而两者都具备授课的仪式感,但前者体现平等、民主,后者突出面对面的控制力。(3)场景的重叠与错位:网络课堂是信息技术对私人场景和公共场景的重新组合,在网络授课中,私人场景与公共场景的区隔被打通,个人的身份因置身的场景的重叠存在多重交叉,故授课时,教师同时具有“授课老师”“孩子父亲”“家庭主夫”角色,而学生可能同时扮演“好学生”兼“淘宝常客”及“游戏玩家”的角色。(4)网络授课的失控与脱域:在监视机制缺失、时空场景交叉、多元身份切换等背景下,脱离传统授课秩序的矛盾就会经常出现,这是网络空间中信息、身份、角色的流动性所致,因而私人屏幕不当曝光、起居室细节呈露于众等都会引发错乱感,导致授课的失序与脱域。
3.网络知识生产与“认知盈余”:(1)“认知盈余”(Cognitive Surplus)概念:克莱·舍基在《认知盈余》一书中给出的定义是:受过教育,并拥有可自由支配时间的人,他们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同时有强烈的分享欲望,这些人的时间汇聚在一起,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克莱·舍基认为,“认知盈余”就是人类在大型、全球化的项目上自愿贡献和合作的能力,它由两部分组成:大量的空闲时间和分享的激情,同时还要有可以由用户任意支配的工具。(2)“认知盈余”提出的背景:①互联网诞生之前,人们的闲暇活动往往是个体化、孤立和消极的娱乐,比如看电视、读报等,这些活动的参与者很难互动起来,也很难将这些消极的娱乐(单纯的消费或娱乐)变成积极的生产(分享);②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用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每个人碎片化的力量得以通过互联网整合,可以从事互联网诞生之前不可能完成的大规模的协作;③“认知盈余”在四个条件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生产协作:专业领域的知识、自主分享的热情、闲暇的弹性时间、便捷的交流渠道。(3)“认知盈余”典型案例:①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知乎等都是典型的认知盈余案例,因为其符合“专业领域的知识+自主分享的热情+闲暇的弹性时间+便捷的交流渠道”基础上的协作;②有学者和业界人士认为“百度知道”“微博问答”也是一种“认知盈余”现象,主要考虑到提问者和回答者都是利用闲暇时间、互联网技术、分享热情及专业知识进行的分享,“知识=问题+答案”的生产也可看作知识分享的协作。(4)“认知盈余”的货币化:“认知盈余”要从观念构想变成商业模式需搭建知识和货币的转化渠道,部分付费平台提供了可能,比如“值乎”(付费问答)、“在行”(付费面谈)、“分答”(付费问答)以及“付费午餐”等;“认知盈余”货币化(变现)依赖几个要素:提供者有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并且有分享的热情,有特定受众愿为专业化的知识买单,弹性工作时间的可能性,完备的运行规则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