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不同类型的风险沟通模式?

2.如何评价不同类型的风险沟通模式?

在危机传播和风险沟通的相关研究中,学者总结出关于风险沟通的三种模式并应用于不同的场景:一是单向告知模式:早期的风险沟通是一种线性传播模式,信息从组织单方面传向公众,即风险评估(专家)—风险管理(政府)—风险沟通(公众)。这一模式中,公众与专家处于两极分化的对立面,强调公众是无知愚昧、缺乏理性的,只能被动地接受专家的评测结果和风险决策。二是双向互动模式:由于公众对于风险的感知模式不同和技术的局限性,第一种模式往往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基于此,风险沟通经历了从科技范式向民主范式的转向,公众的认知习惯与意见感受受到重视,主体地位提升。1989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在《改善风险沟通》中明确将风险沟通界定为“在关注健康或环境风险的个人、群体、机构间交换信息和意见的互动过程”[1],双向互动模式由此确立。三是平等交流模式:虽然双向互动模式提升了公众地位,但仍以说服为目的,这并不能弥合专家与公众之间的风险认知落差,人们对于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不满也没有减少。于是,平等交流模式应运而生。这一模式将公众纳入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要求风险管理者与公众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最终的风险决策则应该在各方达成共识的情况下产生。在这种模式下,公共组织与公众的目标更容易达成一致。值得注意的是,这三种模式并不是简单的取代关系,而是叠加关系,分别适用于不同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