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新技术赋能灾难事件的新闻报道?
灾难事件的报道中,积极运用人类最新的信息采集技术、信息传播技术有助于获取独家报道素材、丰富新闻报道视角、克服部分报道难题、展现更佳报道效果。近年来,较多运用到灾难新闻报道中的技术包括无人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络直播技术及自动化新闻等;不同的技术有不同的应用场景和功能特性。简要介绍如下。
(1)无人机在“3D环境”下的报道。“无人机”除了可以进行侦察监测、采集信息、协助救援外,还是一种有效改进灾难事件报道,获取更有价值新闻线索的辅助工具,尤其在阴暗的(Dull)、肮脏的(Dirty)、危险的(Dangerous)环境中具有特殊优势,能够突破空间限制,适应复杂的地形环境;无人机拍摄能更高效、优质、安全地拍摄到稀缺、高质量、全景、动态、形象、生动、真实、视角独特的画面,提升新闻采集的效率,提升新闻素材的感染力,满足受众的新闻即视感,增强传播效果;此外,在新闻报道使用无人机之前,直升机是主要的航拍方式,但成本相对较高,无人机不仅大大降低了成本,还有效降低了记者在采访报道中的危险性。
(2)VR技术对灾难现场的还原。VR技术在新闻报道中可以形成“沉浸式新闻”(Immersive Journalism)的高仿真体验,可以“使观众能够对新闻中的故事或者场景获得第一人称视角体验的新闻”[12]。在VR技术环境下,新闻的受众不仅仅是灾难事件的看客,而是变成了新闻事件、新闻现场的目击者或亲历者,足以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震撼。VR技术在灾难新闻中的应用受到技术条件、素材积累、接收环境和生产时长等外在的制约,多在格外重大或具有转折点意义的事件中使用;同时,这类技术还要考虑强烈的视听效果和灾难现场对报道对象和观看者带来的情感伤害等问题。
(3)网络直播技术生产“即时新闻”。自网络直播技术普及后,直播也因其成本低、门槛低、覆盖面广、灵活性强等优势广泛地运用到灾难事件的新闻报道中,以“直观呈现、快速反应、即时互动、信息整合、观点汇聚、舆论引导、情感陪伴”[13]的特殊优势生产即时新闻,满足公众对正在发生的灾难和正在进行的救援的关注需求。网络直播技术是电视直播技术的延伸和再升级,具有更强的覆盖面、更灵活的选择空间和更强的现场视听冲击力。在抗击洪水、台风过境、抗震救灾等若干场景下的使用频率较高。
[1]黄河、刘琳琳:《风险沟通如何做到以受众为中心——兼论风险沟通的演进和受众角色的变化》,载《国际新闻界》,2015年第37卷第6期,第74-88页。
[2]杨莉明、徐智:《垂直集体主义价值观在新冠防疫中的说服作用与行动影响——基于中老年群体的研究》,载《新闻记者》,2021年第9期,第36-47页。
[3]李文芳:《后疫情时代健康传播的策略探讨》,载《新闻爱好者》,2022年第5期,第74-76页。
[4]龚婉祺、郭沁、蒋莉:《健康传播中的反哺效应:代际沟通对中老年人传染病防控行为的影响研究》,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1卷第2期,第42-53页。
[5]胡沈明、张俊亚:《自媒体观点表达叙事化语态的生成逻辑探析》,载《新闻爱好者》,2022年第5期,第33-36页。
[6]罗坤瑾、陈丹妮:《从媒介按摩到情感修复:抗疫Vlog的生产实践逻辑》,载《新闻与传播评论》2022年第75卷第4期,第48-60页。
[7]傅居正等:《“互助文档”:社会危机下协同治理的全新媒介——以“互助文档”在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中的媒介实践为例》,载《新闻爱好者》,2022年第8期,第16-20页。
[8]世界卫生组织:《病毒之外,“信息疫情”同样会危害健康》,https://www.sohu.com/a/371954692_139908。
[9]Rothkopf, D.When the Buzz Bites Back,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archive/opinions/2003/05/11/when-the-buzz-bites-back/bc8cd84f-cab6-4648-bf58-0277261af6cd/.2020-09-08.
[10]王锡锌:《传染病疫情信息公开的障碍及克服》,载《法学》,2020年第3期。
[11]刘建明:《宣传舆论学大辞典》;童兵:《新闻传播学大辞典》。
[12]张雅婕:《英美媒体VR灾难新闻的叙事策略》,载《青年记者》,2021年第6期,第123-124页。DOI:10.15997/j.cnki.qnjz.2021.06.056。
[13]栾轶玫、张雅琦:《视频直播在灾难报道中的运用及传播边控问题——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载《传媒观察》,2020年第3期,第25-32页。DOI:10.19480/j.cnki.cmgc.2020.0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