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灾难新闻事件中出现的煽情新闻?
在各类灾难事件中高频出现一些情绪化内容,既有作为高频词的“转发”“蜡烛”“祈祷”等的使用,也有“纵做鬼,也幸福”的不当煽情,更有一些事实性内容缺乏、情感性内容泛滥、过度渲染个别细节的新闻、信息充斥其间。这类现象也被一些观察人士称为“灾难美学”。
(1)舆论中情感传播的重要性。在很多重大灾难发生时,尤其是在出现重大人员伤亡的灾难发生时,媒体和舆论的关注要建立在与观众共情的基础上,展现一定的情绪和情感有助于强化社会危机意识、增强社会凝聚能力、构筑抗灾共同体,同时也是彰显媒体人文关怀的重要方式。(2)灾难传播要重视情绪管理。在灾难发生后,新闻媒体的报道对公众情绪的安抚和引导有重要作用,真实、及时、负责、全面的灾难报道不仅能够传播信息,还会对经受打击的群体以心理安抚效果,灾难事件发生后,媒体应与社会情绪同频共振,以理性化和人情味兼顾的方式引导社会沉着应对灾难,思考后续处理,避免导致次生危机。(3)煽情传播是对灾难的不当消费。在灾难事件发生后,媒体采用文学性、煽情式、夸张化的报道方式,过于强调灾难过后人的情感和情绪,放大了正面典型的价值和意义,弱化了灾难事件的严肃性,淡化对灾难原因、后果及问责机制的讨论;部分重复转发的信息虽然强化了抗击灾难的共同情感,但也带来了信息的冗余,使高质量、有价值的信息被稀释。(4)对个体细节不宜过度渲染。在灾难事件、名人去世等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某些媒体、自媒体和信息用户滥用传播权和表达权挖掘和报道逝者相关信息,迎合了受众对猎奇性、八卦性、轰动性信息的不当需求,对逝者身份、经历、故事等若干与新闻事件并无关联的隐私细节的过度关注,使新闻报道所承载的社会利益、公共利益缺失。(5)煽情传播违背新闻传播伦理。灾难信息传播中,社会需要的是高新闻价值密度的信息,并要缩短传受时间差,灾难信息传播过程中消除信息供需不对称是首要任务;其次是对灾难发生的原因、产生的后果、后续的处置等进行反思、追问、讨论。煽情性的内容虽无直接害处,但挤压有效信息的生存空间和传输通道,稀释新闻价值密度,干扰有效信息的获取,导致议题讨论失去焦点。(6)重视灾难传播中的伦理建设。灾难新闻事件中,新闻舆论的传播和聚焦特别容易唤醒大众的情感和情绪,同时新闻媒体的报道和各类社会议论也需要格外重视灾难事件的共情心理,防止在持续的传播和讨论中带来二次伤害。媒体对各类灾难事件的报道应该有更好的伦理意识,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强化媒体把关人的人文敏感性。
案例20 灾难信息传播中的网红、主播与流量
案例简介:2021年多地出现洪涝灾害,在媒体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帮扶受灾群众、积极开展救灾宣传的背景下,一些网络主播、网红积极介入救灾相关动员,为防汛救灾提供了正向支持。但在相关灾难事件中,也存在个别网红、主播和娱乐明星“蹭流量”“秀下限”等问题,引发舆论批评。2022年的部分灾难事件和突发事件中,也有不少网红和主播的身影,自媒体参与灾难事件相关内容的生产也是当前一个值得关注的新现象。
案例分析:(1)灾难新闻事件的新闻价值:灾难新闻事件一般事关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属于紧急、重大、突发和重要的新闻报道素材,极容易引发社会的高关注度,因此,在事件发生后和新闻报道过程中,各类传播主体都会将其视为证明自身舆论引导力、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方式,对于各类网红、主播和网络大V而言,关注热点新闻事件极容易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影响力和曝光度。(2)不同传播主体的运作逻辑:网红、主播和各类网络自媒体以流量变现为其自媒体运营的首要目标,相比于媒体机构而言,他们更加遵循的是注意力导向运作逻辑,而各类媒体遵循的是导向与市场兼顾的逻辑,这就不可避免地意味着在灾难事件发生后,自媒体与专业媒体在素材的取舍、报道道德视角和舆论功能的发挥上存在着鲜明差异。(3)网络自媒体的注意力争夺:与专业媒体不同,各类自媒体网红、主播和网络大V在注意力经济和流量变现规则的刺激下,为了抢占公共空间中的曝光机会,在新闻事实的选择和事实内容的建构上体现出更为鲜明的世俗化、碎片化和草根化特征,更容易倾向于渲染灾难细节和恐慌情绪,部分“蹭流量”“秀下限”的做法甚至挤占公共话语空间,影响灾后处理。(4)自媒体在灾难传播中的角色:由于我国社会制度下的新闻媒体扮演着党和人民“耳目”“喉舌”的角色且国家在大力推动新型主流媒体建设,通过信息公开制度、媒介管理政策等确保在突发事件中,让权威的声音能够“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因此,网络自媒体在客观上被赋予主流、权威和职业媒体的替补角色,其在重大灾难事件中,应当作为不同舆论场进行对话、沟通的中介,或弥补主流媒体、权威媒体和机构媒体暂时无法顾及的盲区,二者形成合力,共同为灾难善后处理营造积极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