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网络空间中的“流量网红”在热点新闻中的角色?
在一些热点新闻事件的现场,总会有一些流量网红和主播扎堆儿前往;同样,在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和热点话题的相关议论和解读中,“流量网红”总会敏锐地就其中的信息点和观察点发表意见和看法。进而,在热点新闻事件中,“流量网红”成了一种影响舆论走势、引导民众思考的力量。(1)推动平民化的话语权的持续在场。“流量网红”不是传统媒体和权威话语制造出的话语代言人,而是由民众借助意见、信息和观点自由流动的市场自主生产出的民众代言人(一种形象的说法是“我的互联网嘴替”)。相比于传统意义上的专家、学者、名人而言,“流量网红”是非说教式的、平民化的和随时在场的。(2)权威话语与民间话语之间对话的中介力量。相比于官方表达而言,“流量网红”的表达更为活泼和世俗化,更契合网络逻辑所缔造的文化语境;相比于普通民众而言,“流量网红”更具有专业基础,在观点和立场上往往能切中要害。因此,在网络信息流动的网络结构中,“流量网红”与官方机构一同作为核心节点存在。(3)构筑舆论空间中的“转述性意见场”。“流量网红”所扮演的不仅仅是意见领袖的角色,而是在官方意见场和民间意见场之间建构了一个“转述性意见场”,是网络秩序稳定的中坚力量。在关键事件和热点议题中,作为转述性意见场,“流量网红”的集中发声有助于打通不同意见群体的话语区隔,促成不同意见和观点的可理解性和可传达性。
案例10 网络视听内容的选择性呈现:在可见与隐藏之间
案例简介:2019年9月初,多家媒体报道称两个女孩模仿抖音视频“易拉罐爆米花”被烧伤,其中一个女孩因重度烧伤不幸离世。据媒体报道,近年来在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平台迅速崛起的过程中,存在不良示范内容的短视频或因模仿短视频而受伤的案例已经不是个案。短视频在提供内容的过程中,也应该落实主体责任,避免引发不良后果。
案例分析:(1)案例预示媒介内容可产生模仿效果。媒介所展示的内容为观众提供一种行为示范,而媒介所展示的行为过程越简单且效果越直接,越容易导致观众的模仿行为,相比于成年群体而言,青少年群体受制于知识结构、生活阅历的局限性,在抵制有害信息侵蚀层面缺少抵抗力,更容易产生模仿效果。(2)视频所展现的场景是高度加工的媒介真实。短视频中所呈现的真实是一种经过人工高度加工、高度筛选和高度浓缩后的媒介真实,或者称为一种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它并不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客观真实,但媒介素养较为缺失的受众无法分辨媒介现实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3)网络视频中的“后台现实”处在不可见状态。网络视频所展示的内容仅为前台行为,而视频素材选择性呈现的内容仅仅是生产者展示给受众观看的内容,这也是网络视频刻意营造其传播效果的常用手法;媒介未曾展示的后台区域实际上包含了部分值得被关注和重视的部分,刻意隐藏的后台区域与刻意展示的前台区域影响了青少年的认知判断。(4)落实视频平台的主体责任是关键。短视频平台虽然仅为内容的展示提供空间,但因为其所提供的服务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重要的公共空间,因而也要承担主体责任;对于平台方而言,要恪守责任底线并严格落实其为受众服务、为公众利益服务的主体责任,至少在一些危险性的内容呈现上要尽到安全提示义务、内容审查义务,防止成为有害内容的传输通道。(5)多方共治加强视听平台内容治理。短视频服务平台应通过内容审查、严肃实名制等方式落实主体责任,避免有害信息进入公共空间;内容制作主体要坚持社会责任底线,不能为了追求流量而忽视其可能引发的不良后果,并对有可能导致不当模仿的内容进行安全提示;家长、社会及学校应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同时在落实好监护人的义务的同时,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