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 建设性新闻:起源、发展与应用

专题09 建设性新闻:起源、发展与应用

建设性新闻的正式概念由丹麦学者海格拉普于 2008 年提出,至今在欧美新闻界已实践 10 余年,其学术研究的积累影响在近两年尤其引人注目。2017年我国学者晏青正式将建设性新闻作为一种新闻形式予以介绍,随后我国关于建设性新闻的研究逐渐增多。目前,建设性新闻的主要倡导者是凯瑟琳 ·戈登斯特,其在 2014 年出版了《建设性新闻手册》,2015 年又出版了著作《从镜子到推动者——建设性新闻学中积极心理学的五要素》。建设性新闻不同于一般新闻报道,它将积极心理学以及其他行为科学的方法引入新闻生产的制作流程,并将焦点放在对问题的解决上,致力于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而非仅仅报道问题,进而有效地参与到社会治理的进程之中去。

1.建设性新闻的定义:(1)学术定义:凯瑟琳·戈登斯特认为,建设性新闻即将积极心理学方法应用到新闻生产过程,以创造有吸引力的报道,同时忠于新闻的核心功能。其强调通过新闻报道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激励受众,促进个人发展和集体与社会的繁荣。狭义来看,建设性新闻指的是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一类积极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新闻实践;广义来看,建设性新闻则是在近年来此类新闻实践基础上将其宗旨概括而形成的一种新闻理念。(2)两个重点:积极和参与。积极,即以正面报道,给人“向上向善”的信念与力量,即便是揭露问题的报道,也应该提供方案;参与,指的是媒体和记者不再置身事外,而是作为社会成员之一,介入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发动民众一起共筑美好生活。[27]

2.建设性新闻的理论内涵:(1)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乐观心理基模:建设性新闻以乐观等积极情感,突破以往新闻骨子里的“破坏性”,重建公众的新闻认知与心理体验,更好地培养公众乐观精神。建设性新闻的倡导者之一凯瑟琳·戈登斯特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强调新闻业需要用希望取代愤世嫉俗。(2)问题解决导向:“问题解决”这一建设范畴也是建设性的核心特征,同时也是建设性乐观实现的重要路径,乌瑞克·哈根洛普认为建设性新闻这种新的理念通过提供方案与决议进行鼓舞人心的报道,从而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3)对话协商方式:媒体不再是冷静的旁观者与监督者,而是与公众保持联系的调节者,了解公众想法、洞悉公众日常、深描公众生活肌理,让公众在阅读新闻的过程中提升对建设性方案的参与意识,使其参与到社会中,实现对社会共识的维护。(4)理性讨论语境:人们对事件的认知需要嵌入语境当中,方能深入了解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建设性新闻报道常常提供充足的素材与背景资料,摆脱传统报道中惯用的二元对立的框架,引导舆论场获得更具理性的张力,促进公众产生积极态度。[28]

3.建设性新闻的核心理念:(1)问题解决导向:借鉴解困新闻学的理念,建设性新闻要求新闻业不仅能够揭示问题,同时也需要提供“问题解决导向”的报道框架。(2)面向未来的视野:建设性新闻在报道新闻事件的过程中,需要在传统新闻报道的“5W1H”的基础上加入“现在怎样”(what now)这一元素。不同于“扒粪”一类的调查性报道追溯“过去发生了什么”,建设性新闻立足于当下的情势,更加看重未来的发展趋势。(3)包容与多元:建设性新闻力求在报道中涵盖多元的声音,跳脱传统报道中秉持的“官—民”“富人—穷人”“施害者—受害者”这类极化的二元对立框架,调和新闻事件利益攸关方之间的冲突。(4)赋权:建设性新闻需要通过报道为民众“赋权”,通过广泛的采访充分了解民意,并通过他们与官方、精英及专家的对话和互动,寻求共识和解决方案,避免既有冲突被进一步放大。(5)提供语境:建设性新闻要求记者在报道争议和冲突时充分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提供充足的背景和语境,引导公众全面理解新闻事件背后的张力,倡导舆论场的理性讨论。(6)协同创新:建设性新闻吸纳了公民新闻的理念,避免主流媒体与商业利益捆绑,要求新闻业吸纳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协同合作,以实现对公共领域和社会共识的维护。[29]

4.建设性新闻的社会影响:(1)有助于补充传统新闻价值,重塑新闻业角色:它呼吁记者重新定义新闻价值,建设性新闻强调对于以往报道中“冲突性”的纠偏,媒体的批判性应该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进行解释,不仅仅是重现问题,还应该包括针对现实问题人们可以做什么、如何改进以及如何减少问题。“建设性角色”是新闻业的第五个规范性角色,作为“建设性角色”,新闻业的中心作用是通过发挥建设性作用,为解决当前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从而为建设更美好的社会铺平道路。(2)有助于改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进步:通过实验发现,建设性新闻可以唤起读者“希望”之类的情绪,对其产生积极影响,当人们提出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时,他们的消极情绪明显降低;另外建设性新闻被检验能够吸引传统新闻组织很难接触到的人群,进一步促进其社会参与度。(3)有助于全球“向上向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只要“建设性”秉承“向上向善”的理念,面向公众、面向问题、面向未来、面向行动,促成一个更积极的新闻业,进而促进社会进步、全球问题的解决,就是富有意义的。[30]

5.建设性新闻与中国发展:(1)微观层面,重视解决方案:建设性新闻的目的不仅仅是告知公众问题的存在,更是期望未来能够提供解决方案来切实促进公众以积极的行动参与到社会发展的进程中。(2)中观层面,重视协同生产:建设性新闻体现“真实”“正面报道”等新闻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应该更注重技术理性与人文感性的结合,以此来促进媒体舆论引导功能的发挥,另外,媒体应该将公众视为参与者与合作者,以更为均衡的方式处理好新闻生产中媒体与公众的关系。(3)宏观层面,参与社会治理:建设性新闻不仅仅是一种新闻报道方式或解决方案,它更是媒体发挥社会治理功能的一种路径,以促进媒体切实参与到社会治理中,这里的参与不只是媒体揭露社会问题、报道问题解决方案,而更是切身参与到解决方案的制订与实施过程中。[31]

6.建设性新闻的中国问题:(1)建设性新闻不等于“建设性舆论监督”:在西方建设性新闻传入之前,我国早就在谈新闻的“建设性”,并明确提出了“建设性批评”或“建设性舆论监督”。西方所谓建设性新闻,是新闻界在实践中不断反思的结果,这种对报道范式的改造建立在百余年来新闻实践和理念创新的反复摸索之上。中国新闻界所说的“建设性”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与生俱来的品格。因此要将西方建设性新闻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国的特殊语境,不能简单移植。(2)建设性新闻不等于“正面宣传为主”:虽然西方建设性新闻与我国的“正面宣传为主”都批评负面新闻过剩,但中西对“负面新闻”的认识存在一定差异。西方语境中,负面新闻过剩对个人和社会产生消极影响,造成受众对媒体的疏离。在我国,负面新闻过剩还被认为有另外一层影响,即破坏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因此,“正面宣传为主”要求新闻报道不仅要有利于公民和社会福祉,还要对党和政府有利。(3)建设性新闻不是“暖新闻”:暖新闻聚焦日常生活中的“暖心小事”、好人好事,试图树立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典型,本质上仍是一种典型人物报道。而建设性新闻关注的是社会经济政治领域的重大议题,而不是“小事”。建设性新闻虽然也谈“典型”,但这种“典型”是解决重大社会问题的成功经验,而非践行某种价值观的典型。(4)民生新闻与建设性新闻:民生新闻站在百姓视角,播报群众关心的事情,为群众排忧解难。它不仅涉及舆论监督报道,也提供生活服务类信息,还鼓励受众参与新闻生产,因此拉近了媒体与受众的距离,可以归之为软新闻。西方建设性新闻关切的是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关涉全民福祉和社会进步,本质上是硬新闻。民生新闻容易出现报道内容的软新闻化,过剩的生活服务类信息挤占版面,对更重大的社会问题反而敬而远之。[32]

7.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建设性新闻:(1)案例背景:在社会情绪紧张、产业经济受损等背景下,“建设性新闻”因致力于解决问题的积极基调备受欢迎,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受疫情影响,各行各业面临的危机、困境以及民众的焦虑情绪是媒体报道的重点,“建设性新闻”是一种值得倡导的做法。(2)叙事策略:媒体在报道某些负面问题时,采用“事实 + 对策”的方式进行指引,既提供关于问题的描述,又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的探讨;既能反映社会上存在的具体问题,又能引导社会舆论对面临的具体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3)相关案例:疫情期间,《经济观察报》记者意识到“停运仍交份子钱”导致百万司机“损失惨重”的问题后,采访了上海、北京等地的先进做法和先进经验,不仅正视了社会上客观存在的问题,而且还给出了有可操作性的解决办法。再如,电影行业受影响的背景下,《界面新闻》等媒体反映了影视从业者的真实处境,进而通过专家采访和案例分析,探索互联网电影产业模式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