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文化研究学派关于亚文化的基础理论
“亚文化”是指“通过风格化的和另类的符号对主导文化进行挑战从而建立的附属性文化”,具有“抵抗性”“风格化”和“边缘性”等特点[2]。是基于共同特定兴趣、意识形态和行为特征的团体所遵循的价值体系;最初指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其价值、信仰、态度和生活方式不为人知或不受重视[3]。简而言之,亚文化就是一种由从属结构地位的群体发展起来与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相对立的意义系统、表达方式或生活风尚。
1.亚文化的特点:(1)亚文化的抵抗性: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在遭遇某种特殊处境的情形下,与更广泛的文化(主导文化和父辈文化)发生了“具体矛盾”,呈现出异端、越轨等倾向,因而,亚文化时常被视为对传统或现行主流主流秩序、规范的一种不满,试图用自我建构的方式寻找新的但未被纳入主流话语体系的策略来解决现实问题。(2)亚文化的风格化特征:亚文化的“抵抗”采取的不是激烈和极端的方式,而是较为温和的“协商”,主要体现在审美、休闲、消费等领域,是“富有意味和不拘一格的”,其主要手段多以解构正统、彰显独特、自我创造等为主。(3)亚文化具有“边缘性”:与更广泛的文化相比,亚文化的主体处在边缘、弱势以及“低下”等“特殊地位”(如青年流动群体、移民群体、亚裔群体等)。[4]
2.亚文化的地位:(1)社会文化的三种形态:社会中的文化系统可分为主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三种形态。其中,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为主文化,包括官方积极建构和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及拥有较大市场规模的大众商业文化,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提出明确挑战并试图改变现存秩序的文化。(2)亚文化是主导性文化的替代性文化:在多数情况下,亚文化以自己的特有形态补充主文化,但也存在一种可能,即当某种亚文化与社会上的主文化发生根本性分歧时,就会形成反主导性文化,即反文化。(3)亚文化与主文化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在历史发展和社会急速转型的背景下,亚文化可能上升为主文化,而占社会主导地位的文化也可能被边缘化而成为亚文化。
3.亚文化的产生:(1)遇到的问题:行动者面临新的处境、问题,迫切需要采取行动来解决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可能源于社会环境的变化、自身遇到的状况或通过与他人的对比产生的心理落差。(2)解决方案:行动者解决问题的方案往往是参考现有的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办法(被现行社会规范认可并证明行之有效),但现行条件下如果不能获得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则会通过新的参考系寻找替代性的解决方案。(3)彼此确认:采用新方案解决问题的个体彼此之间互相联系、交互印证,确证选择的正确性并由此形成新的群体规范和行为方式,由此就产生了亚文化。[5]
4.亚文化的收编:(1)收编的由来:一方面,亚文化的“抵抗”和“反叛”色彩对占支配地位的文化及主文化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亚文化的流行性、受众基础蕴含宝贵的市场资源。在此背景下,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和商业资本需要对其进行收编。(2)收编的含义:主文化和商业文化挪用、借用或修改亚文化内容及表达体系,重新界定其含义,开发其对主文化或商业文化有利的价值元素,使之主流化或商业化。(3)典型案例:网络流行语进入主流媒体(如央媒采用“给力”这一术语)、粉丝文化被发展成粉丝经济(明星周边、粉丝演唱会、粉丝电影等)、亚文化审美开发的系列商品(如染发、破洞的牛仔裤)。
5.亚文化的功能:(1)解决问题:阿尔伯特·科恩的“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理论指出,特定群体面临主导文化和父辈文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就会诉诸拒绝或抵抗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既是亚文化产生的原因,也是亚文化的功能。(2)补充调适:亚文化并非激烈反抗主文化,而是通过审美领域消费空间的符号实践这种温和的抵抗,放大与主文化的差异性,从而成为主文化的补充性文化或替代性文化。(3)批判功能:在资本主义社会,主文化往往反映支配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具有很强的保守性,倾向于捍卫主导阶级的霸权和意识形态,而亚文化可以成为一种斗争性、颠覆性或革命性的力量,甚至能够发展成为主文化。(4)社会认同:亚文化共享群体通过消费及审美领域差异性的符号化实践,以有别于传统的、主导的、父辈的文化模式,建构、彰显和维系群体的身份认同感,同时亚文化也可以视为共享者的社会资本。(5)其他功能:亚文化可以作为社会发展、社会心态的一面镜子,折射出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社会镜鉴);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不同的群体提供多样化的审美选择(文化功能);亚文化可以商品的形式经由商业资本开发转化为市场价值,丰富了文化产业的内容(经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