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互联网中不同舆论场、不同舆论圈群的沟通对话?
尽管主流舆论和主流思想的引导力、公信力不断增强,各群体、各阶层的共识机制进一步形成,但互联网空间的舆论场及舆论圈群依然非常多元,表现为基于职业属性、阶层特征、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教育水平、文化传统等各个方面所形成的群体差异所构筑的不同舆论场,也包括因趣缘、业缘、学缘、地缘、事缘所形成的流动性舆论场以及新兴职业群体所形成的舆论场等。这些舆论场和舆论圈群由于群体差异在立场、诉求、观念、信仰和表达方式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沟通壁垒。要加强互联网中不同舆论场、不同舆论圈群的沟通对话需要:(1)正视多个舆论场共存的现实基础:不同舆论场和不同舆论圈群皆有其形成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不同的群体基于其各自差异就各自关注、关心的议题、话题和问题发表意见和观点,既是参与公共事务的一种方式,也是让自己的诉求被看见的渠道,因此,理性和法治范围内的意见表达和多个舆论圈群、意见场域的存在是合理且必要的。同时,也需要通过畅通的渠道机制建设,赋予更多的群体理性表达观点的权利和机会。(2)推动主流话语表达创新:主流话语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使主流思想舆论能够让老百姓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官方媒体及政府机构积极拓展新媒体传播平台、阵地和渠道,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和传播载体,搭建不同舆论场进行沟通、对话、协商的平台。(3)加强网络公共空间治理:对网络意见领袖、普通网络用户公开的意见表达进行规范管理,尤其是加强对恶意操纵、影响和诱导舆论表达的资本和技术力量进行规范治理,强化不同群体间的对话意识、沟通意识;强化网络空间治理的制度化、法治化和科学化,营造良好的网络传播秩序与意见表达氛围,使各群体意见表达能充分反映真实民意。(4)强化网络共识机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网民意见表达的共识基础,促成不同舆论场之间的交流和交互,寻找社会各界在情感、态度、倾向上的交汇点,以此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空间中的整合能力;鼓励多元声音和不同表达,但前提是要在宪法、法律的框架下进行。(5)改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积极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努力构筑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推动不同舆论场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