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数字网络空间中“吃播”文化现象的兴起和社会影响?
在网络短视频及网络直播行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吃播”备受追捧,以共时性的和实证性的“共食体验”为依托,形成了以“晒”吃的过程为核心的“吃播”文化。大量“吃播”博主和“吃播”内容的涌现为网络空间的生活审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术界对此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代表性的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吃播”热潮蕴含对身体美学的重构。“吃播”开创了与身体相关且“处于审美视野边缘的新艺术形式”,这种新的审美形式突出了美学的身体化转型,打破了审美限制于“视听觉”层面的局限性,强化了“味觉”的审美体验,强化了身体欲望的动力机制,体现了生活审美的身体化转型[2]。(2)“吃播”建构的是青年群体的体验式数字部落。通过数字平台的连接,游弋在互联网空间的青年网民通过“吃播”形成了“在线寻求感官刺激的体验式数字部落”,这种新型的网络群聚现象以“居民消费理念的转型、都市空巢青年的崛起、社交媒体对感觉传递的拓展”为依托,“具有快感的强化性和结构的不稳定性”,同时也在“改变传统文化规范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引发了物化的负面效应”[3]。(3)“吃播”是孤独群体走向虚拟狂欢的沉浸式体验。“吃播”所营造的是青年网民“从群体孤独走向虚拟狂欢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网络文化现象”,其依托是“味觉的虚拟体验”“群体孤独现象下的虚拟陪伴”及“以‘食’为名的亚文化抵抗”和“无聊状态下的自我解压”的沉浸式网络体验。它兴起于网络直播技术走入日常生活且青年群体在现代社会紧张状态下对克服群体性孤独的需求[4]。(4)“吃播”是群体传播时代大众欲望的景观化表达。“吃播”是群体传播时代以通过实证性、交易性和共食性的方式对各种吃的景观的呈现和对美食相关的人、地、食的网络叙事,通过建构大众欲望世界、操控大众闲暇时间,构筑了“主播以生产吃相寻求名利、大众以消费吃相满足欲求”的商业文化景观,最终变成了“利益和欲望”之间的“交易机制”[5]。
案例9 美食博主“吃大白鲨”视频中的“利益—欲望”体系
案例简介:短视频、网络直播行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类直播和视频的内容乱象时有出现。以“大胃王”“吃得怪”等为代表的“吃播”乱象反复博取眼球,宣扬不健康饮食理念已经引发社会关注。例如,2021年国家有关部门对各类“吃播”现象进行了集中整治,不少直播平台增加相关提示,用户在搜索关键词时,被增加“拒绝浪费”的提示性用词,部分账号根据情节严重程度,给予删除作品、关停直播、封禁账号等处罚。根据《法治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2022年7月,四川美食网红博主拍摄水煮、烧烤鲨鱼的视频,在网络引发争议。经权威部门证实,该网红所食用的鲨鱼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噬人鲨,俗称“大白鲨”。
案例分析:在网络短视频、网络直播行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吃播”备受追捧,主播与看客共享实证性的共食过程,共同建构了主播与看客的“欲望—满足—流量—利益”体系,以“大胃王”及“以怪为美”等为代表的“吃播”乱象将这种利益体系进一步强化,制造了消费主义极化背景下的畸形审美倾向。
(1)网络“吃播”对看客欲望的激发与满足。网络“吃播”以后期制作视频或网络直播的方式展现了一种以吃为核心的生活化叙事过程,是互联网时代满足受众个性化内容消费需求、以受众“美食”消费的替代性满足及猎奇性、窥探性消费为特征的网络直播文化;其存在社会基础是主播对流量的追逐、看客的群体孤独及猎奇心理、资本及平台方对流量和利益的追求三者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吃播”过程的展现,资本得以渗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主播得以满足名利需求,看客实现替代性满足;在此基础上,网络“吃播”建立了一整套的“欲求激发→过程展现→流量吸纳→资本增值”运作机制并不断渗透到“吃播”的日常。(2)“以怪为美”的审美趣味通过“吃播”得以强化。网络“吃播”是用户猎奇消费、休闲娱乐和内心欲望的替代性满足,同时也是受众与“网红”借助观看和“礼物经济”的虚拟互动,是传受双方在交互参与内容生产与消费过程中互相满足的过程。在“吃播”文化中,平台、主播与看客共同构筑的“欲望—满足—流量—利益”机制因内容生产门槛偏低、主体较为多元和内容同质化严重等多重背景的影响得到强化;“吃播”文化所展现的内容被广泛关注后又产生了这种利益运作机制和各行动主体的群体心理,其导致的结果是更为夸张的猎奇性场景的展现、更为内卷化的“审美需求”和更为极端化的群体消费心理。(3)畸形“吃播”文化制造社会不良影响。畸形的网络“吃播”以刻意取悦和迎合受众的畸形审美需求为导向,展示了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宣扬了不恰当的消费理念,使网络直播内容停留在低层次的“炫耀消费”及“猎奇体验”层面,甚至为了获取流量效益,摈弃对法律、道德和美德的坚守,非但制造了网络经济的虚假繁荣,也倡导了有悖公序良俗的消费文化、提供了不为现代文明社会所接纳的消费示范。从规范直播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延展“网络直播 +垂直领域”的信息生产格局,构筑以优质内容、服务为核心的审美导向,拓展积极向上的产业化应用场景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