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网络流行语制造的交流区隔?
传播学研究认为,网络流行语不仅是网民在虚拟空间中用以沟通互动的语言中介,还是建构身份认同、与他者进行身份区隔的重要载体。网络流行语多以创新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为方式,不同群体由于网络知识、语言环境和个体经历等的差异,在理解不同的网络流行语上往往因共通意义空间的缺失而出现解码偏差,容易产生交流中的误解、误读和误会。因此,青年群体共享同样的网络流行语,是以共享同样的编码和解码规则来界定自己的身份,彰显自己所在群体的归属感,建立圈群身份认同。这在客观上导致了圈群间的区隔:现今互联网语境下基于平台差异以及业缘、学缘、血缘、地缘、事缘及代际等所构筑的圈群传播特征越来越明显,不同圈群中也形成了自己的“行话”“暗语”,一旦各圈群缺乏更具有共识性的交流体系的规范,就容易形成交流圈群间的沟通壁垒,例如,当年轻人开始沉浸于用自己的话语来交流时,网络流行语也成了年轻人和父辈间的“语言鸿沟”,形成了老一辈“话语缺失”,年轻人“圈地自萌”的状况。同时,一旦在跨群体中不结合语境意义而使用某些网络流行语就容易导致交流的尴尬。为了防止网络流行语制造的交流壁垒,需要促进不同圈群间的文化交流,也要防止人为地借助网络流行语筑起“交流高墙”,使“话语鸿沟”等扩大。
案例22 “小镇做题家”流行语的误用
案例简介:“小镇做题家”源自豆瓣“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具体指的是小镇出身、埋头苦读、擅长应试,通过高考跻身名校,却又缺乏一定视野和社会资源的“寒门学子”。这些学子在流动过程中感受到巨大的身份落差,变得无所适从,陷入无力、孤独与焦虑中,并以“废物”自嘲。2022年,有媒体误用“小镇做题家”的表述,网友纷纷发声,讲述自己的辛酸经历和人生梦想,形成了对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另类解读。
案例分析:“小镇做题家”是青年学生和初入职场的青年职业群体发明的,带有自嘲、调侃、无奈、不甘和自我反思、自我超越等复杂情绪的用词。因较为形象地反映了出身条件一般、有着成才梦想的青年学生群体的心声,故该词在青年话语体系中使用较为高频。
(1)网络用词有明确的指代语境和价值判断。“小镇做题家”作为网络流行语在使用过程中,要考虑该词所指代的特定语境下的具体含义,而不是简单地将其等同于纯粹客观、中立上的学生群体的代名词。如果不区分语境直接用该词来指代某一特定群体或直接在贬义上使用该词,则会导致交流中的误解和误会。(2)网络用词折射青年群体的复杂心态。“小镇做题家”混杂了自嘲、调侃和不甘的复杂情感寄托,既有青年群体对自身处境的不满,也有对未来更好生活的期待,同时该网络用词也在唤醒更多青年学生群体的身份意识和自我超越心态,因此,不能从单纯的字面上理解其含义,要从复杂的社会语境中了解青年群体的焦虑、困惑和诉求。(3)要重视网络交流语境中的文化区隔。因不当使用该词及由此引发的误会的事例也说明,在互联网语境下,因代际、圈群等各类文化存在区隔的状况,我们既要关注网络流行语所指代的具体含义、流行语背后隐含的社会心态,也要在更积极的层面上引导不同群体的对话和交流,防止更大的区隔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