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何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对创造性转化内涵进行了表述:“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9](1)必要性:首先,传统文化具有当下仍值得借鉴的思想观点、价值理念。其次,传统文化必须经由创造性转化,才能实现文化自身的与时俱进。为使得文化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活力支撑,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挥文化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价值。(2)基本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立足实践,对其进行批判继承与发展。(3)可行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做好顶层设计、讲究方法路径。宏观上,“创造性转化是一个历时性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历史性诠释、批判性继承、综合性创新、实践性超越四个环节完成”[10]。微观上,需要立足传统文化内容和形式本身对其转化路径进行探讨。[11]通过创意活化传统文化、科技创新传播业态、革新传播形式等方面丰富传播内容与形式。(4)与创新性发展的关系:“双创”应结合起来辩证看待,不应混为一谈。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性发展是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更高要求,以回馈中华传统文化为目标。[12]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体现了继承与超越的关系与要求。
案例13 2022年春晚舞蹈节目《只此青绿》引发热议
案例简介:取材于中国古代名画《千里江山图》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2021年8月开始全国首轮巡演,演出50多场,好评如潮。2022年央视春晚亮相,引起海内外热议,《只此青绿》以新创“舞蹈诗剧”的概念和形式,讲述了一幅古代绘画杰作的“身世”及其背后的中国故事,展示了古典资源创造性转化的无限可能,也体现了研究提炼物质文化遗产精神价值的正确导向。
案例分析:(1)传统文化结合数字艺术符合大众审美:传统文化能够“破圈”进行广泛传播,关键在于其能否符合时代审美,被大众所接受。《只此青绿》取材于中国传统十大名画之一、中国古代青绿山水典范的《千里江山图》,画作本身具有美学方面的巅峰造诣和广泛的大众认知基础,将其改编成舞蹈并加入舞美设计与VR、CG技术,为观众带来视听盛宴。(2)各传播平台联动引发热潮:优质的文化内容需要通过有效渠道进行传播以破除传播壁垒,扩大其传播范围。春晚播出节目后官方主流媒体进行视频发布,短视频、社交平台发起全民“青绿腰挑战”,抖音相继推出“只此青绿妆”模版,B站用户制作以其为范本的衍生视频,收获流量。(3)打造新文化IP持续获得关注:在多元文化盛行的今天,传统文化更具历史魅力、人文价值和传承热度,是一种被唤醒的、旺盛的文化需求,折射出人民群众对精品文化的渴求与期待。《只此青绿》推出数字藏品纪念票,进行全国巡演,围绕“只此青绿”主题申请注册商标,继续释放文化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