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影视作品出海
1.中国影视作品“走出去”战略:(1)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电影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电影本身承担着意识形态教化功能并具有大众文化的商业属性、大众基因,故而是中国文化“走出去”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2)广阔的前景和空间: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丰硕成果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储备材料,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及中国持续推进的文化“走出去”战略,世界各国民众对中国文化、中国魅力的兴趣和期待为中国影视作品“走出去”提供了扎实的基础。(3)持续积累的经验:近年来,中国的影视作品如《战狼 2》《人民的名义》等都在海外市场获得了较大的影响力,尽管在国际市场上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但这些影视作品在海外的上映为中国影视作品“走出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4)面临的困境与压力:中国影视作品“走出去”面临着跨文化沟通区隔、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中国影视作品在国际影视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中国电影在海外上线的渠道选择等多方面的挑战。(5)优化机制与策略:在对国际影视产业规律、影视产业生态进行准确研判的基础上,在素材选取、叙事技巧、后期制作等层面进行契合国际影视作品行业规律的优化和提升,尤其重视国际通用电影语言的运用、重视国际影视人才的培养。(6)坚持主流审美:中国的影视文化作品“走出去”并非意味着要以迎合、讨好或取悦海外受众的方式刻意选取素材或对故事表现方式进行过度加工,或以中国局部性、历史性、边缘性、非主流的内容叙事进行自我贬损和矮化,真正的态度应该是中国元素的真实再现、中国故事的立体表达。
2.海外影视作品中的中国元素:(1)中国文化的世界魅力:近年来,中国的一些传统元素、历史素材被西方影视产业广泛借用,如此前的《花木兰》《功夫熊猫》系列及 2019 年备受关注的《美国工厂》等,这反映出中国历史文化和现代改革开放实践在世界范围内所拥有的魅力。(2)“西方叙事+中国素材”:一个文化语境下的影视文化作品会受到该语境自身的历史文化、价值取向、思维观念的影响,海外影视作品中尽管使用了较多的中国素材,但其叙事的框架、传达的思想、弘扬的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带有自身的立场。(3)跨文化传播中的误读:由于受中西历史、文化、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影响,对相同的素材、故事、事例进行呈现时,不同文化语境的群体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意味着,中国元素的国际表达一方面需要借助国际通用电影语言,另一方面也要强化自身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3.典型案例之《美国工厂》分析:(1)案例简介:《美国工厂》根植中国制造业崛起、美国制造业衰落的宏大历史背景,讲述了一家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经营的故事,故事在呈现中美企业文化差异、管理模式差异等若干具体问题的同时,也暗含了“全球化趋势势不可当”这一观念。(2)特殊意义:该片的特殊价值在于在中美贸易摩擦、逆全球化趋势抬头的背景下,用美国的主流视角来看待中国企业在美国的各种经历,呈现对劳资关系、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国际分工等话题的思考。(3)时代价值:影片对“全球化趋势势不可当”的呈现、对中国企业对美国就业的贡献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呈现,契合了全球化浪潮的宏大历史语境及中美贸易摩擦特殊舆论环境下中美两国的想象和期待。(4)影片反思:针对影片对中国元素的呈现,中美观众在讨论的角度和思考的方向上有着较大的差异,而影片本身所暗含的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思考也不尽一致,这意味着海外民众对近些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成果和经验还存在一定的误解,中国的主流声音进入国际话语体系需要加强自主传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