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政论专题电影
自2017年开始,《将改革进行到底》《法治中国》《大国外交》等多部政论专题片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强烈反响。政论专题片也被称为“新闻纪录电影”“新闻专题片”或“政论专题片”“政论纪录片”等,是电视片的一种形式,是“从政治角度阐述评论社会重大事件和现实问题的电视片”,具有思辨性强、理论性强等特征。
1.政论纪录片:(1)学术定义:政论片指的是“具有强烈政治理论色彩的电视纪录片,相对于新闻、纪录片和各种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而存在,它以宏大的叙事方式和主题类的表现题材,以及鲜明的思辨论证为最突出的特色,广泛使用于政治、经济、历史、军事、社会等各行各业的重大宣传报道中”[1]。(2)类型划分:历史政论片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或者一个阶段历史进程,重在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深度考察,得出可以观照现代的历史经验。事件政论片多以当下各行各业出现的重大事件为表现对象,透过对重大事件的分析,折射出发人深省的哲理。政治理论片主要对党的各项重大政治理论方针政策进行深度宣传报道,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论证理论,弘扬主旋律,加深社会各界对党的理论的理解和学习,具有很强的政治理论色彩。[2](3)主要特点:运用可视形象报道事实,把事实的客观性和报道者的思想性相结合,产生思辨力量和舆论力量;其突出的特点首先是取材于世界性或全国性的宏观问题,更重要的特点在于旗帜鲜明的论辩色彩;高屋建瓴地提出重要问题,有明确的中心主题,叙事说理高度结合,说古论今不受时空局限,视听效果和谐统一,集战斗性、知识性、欣赏性于一身。[3]
2.专题片的起源与内涵界定:(1)专题片的界定:普遍意义上被广泛使用的“专题片”一词,指纪录片、政论片一类的电视品类,接近于新闻文体的通讯、报告文学。它要求对客观对象(人、物、事、观念)进行真实反映;有时,人们把相对固定在某时间段设置的某一类专门题材或主题的节目也称为电视专题片或专题节目[4]。(2)专题片的起源:从专题片的起源来看,专题片起源于纪录片,但因其具有较强的情感和主观色彩跟传统纪录片又有一定差异,故学者普遍认为:专题片就是纪录片的一种类型,是以某一专门题材为内容拍摄的电视片。(3)纪录片的界定: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其核心为真实。(4)政论专题片:从20世纪60 年代开始,专题片开始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概念而存在,是中国电视重要的节目类型之一,而政论片又是专题片中的一种类型。截至目前,纪录片回归到本来面貌,即真实记录,而专题片成为“形象化的政治”。
3.专题片与传统纪录片的比较:(1)叙事重点差异:纪录片着重记录一个过程,专题片则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2)评价标准差异:纪录片追求客观性,往往忠于事实;专题片则是主题先行的,往往具有较强的目的性。(3)创作目的差异:纪录片的创作目的是向观众展示一个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或是呈现一种自然生物的生命状态,等等;专题片的目的往往是宣传灌输一种观念。(4)拍摄手法差异:在拍摄手法上,纪录片多以长镜头为主,采用跟拍、抓拍、偷拍、隐拍的方式进行,有声时代的纪录片中多保留大量的同期声,很多纪录片导演反对使用解说词,因而很多纪录片作品没有解说;而专题片则多种镜头并用,摆拍以及多次拍摄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剪辑过程中大量使用具有隐喻、象征意义的镜头,在解说词中大量使用拟人、排比等文学手法,而且往往采用煽情或是升华的方式强化主题。[5]
4.文献专题片:(1)定义:指反映宣传党和国家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生平业绩的电视专题片、电影纪录片(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1999年 3 月 30 日发布的《关于制作播出理论、文献电视专题片暂行规定的实施办法》)。(2)特点:真实性、文献性、宣传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综合,是介乎新闻和电视艺术之间的文化产品;往往聚焦历史、时代的宏大主题,体现执政党的执政理念、路线、方针、政策;并不回避直接阐明观点、立场的做法。(3)价值:文献专题片具有思想教育和艺术审美的双重价值,前者表现为对主流意识形态、主旋律思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旨在推动党的理论成为社会共识;后者表现为对场景、画面、解说、字幕、配音等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对文学、历史、艺术等的综合展现,以及对人类精神的启迪与熏陶。
5.作为“形象化政治”的政论片:(1)“形象化政治”的提出:苏联纪录片理论家格黎格里耶夫等人把列宁对新闻片的指示“形象化的政论”挪移为列宁对纪录片的定义,强调纪录片的政治意识形态宣传功能。(2)新中国的探索:受苏联纪录片创作观念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若干的纪录片都带有政论片的痕迹,形象化地书写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解放的历史,着重呈现新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重大事件。(3)政论片的特点:政论片是以阐述政治话题、传播政治观念为主要内容,以严密的逻辑思辨为重要特征,用多种符号表达观点的视听作品,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政论思辨性”。
6.政论专题片的功能及其意义:(1)教育宣传功能:以国家政治话语为核心,宣传党和国家的重要路线方针政策,起到主旋律的教化作用,是“形象化的政治表达”,这也是政论专题片从诞生之初一直最为重要的功能。(2)凝聚共识功能:以核心话语和社会共识统领国家建设的各个层面、维度,最大限度增强受众的凝聚力,有助于国家共同体的建构;如《将改革进行到底》全方位记录再现中国改革历程,增强大众对改革的认识和认同感,也有利于凝聚全社会对改革的共识。(3)形象叙事功能:通过浓郁的思辨、扎实的论证、丰富的素材及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将重大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具体化、形象化、立体化的呈现,有利于增强传播效果。(4)舆论导向功能:政论片是传统的报告文学与电视媒体进行结合之后的一种节目类型,是电视节目中最具有舆论引导力、观点阐释力、理论感染力、思想表现力的传播方式,因而也是电视媒体进行舆论引导的“重量级武器”。(5)价值观塑造功能:政论片除了呈现政治理念、再现事件历程外,还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担当精神和未来前瞻意识,因而它是对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的再现和重塑,用于提高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力、阐释力和凝聚力,在此基础上转化为变革社会现实的重要力量。
7.用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1)现实状况:中国影视作品(包括纪录片)在全球话语体系中一直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尽管近几年来中国有一些优秀的作品“走出去”,但与中国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整体状况并不相匹配。(2)特殊价值:中国纪录片“走出去”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纪录片本身所具有的教育性、知识性、真实性等特色使之成为反映一个国家精神风貌、文化生活的极佳载体。(3)典型案例:相比于以往部分走出国门的纪录片迎合西方对中国的想象,刻意将中国一些审丑的元素传播给西方的叙事策略,近年来以《舌尖上的中国》等为代表的纪录片则充满了浓郁的本土元素,以真实、艺术化的方式呈现美丽的中国,强调中国文化的特色,值得肯定和借鉴。
8.话语空间的多元化与立体化:(1)话语建构的立体化:新近的政论片虽然一直坚持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但一改之前自上而下进行意识形态灌输、宣传、驯化色彩,变单向度的意识形态诉说为全方位的意识形态话语构建。(2)叙事对象的多元化:从专题片所呈现的人物及细节来看,新近的政论片不再以政治精英、知识精英为单一的叙事主体,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普通人、社会实践一线的大众都成为不可或缺的叙事主体。(3)展现丰富的社会实践:近年来中国的政论专题片充分立足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以影像化资料和艺术化手段构筑丰富的叙事场景。以《将改革进行到底》为例,该专题片除改革政策的制定者、亲历者外,普通人的现身说法也是重要的叙事元素,以此构成了新形态下政论专题片话语空间多元化与立体化的建构。
9.政论专题片叙事策略的转变:(1)影响力塑造方式的变化:专题片的影响力和阐释力除背后暗含的国家意识形态的强制性力量外,还有专题片本身的叙事逻辑、拍摄手法等所带来的影响,相较于之前,新近专题片更多以生活本身的逻辑、事实本身的逻辑来增强吸引力和认同感。(2)更为客观的叙事手段:新近的政论专题片不再以空洞的说教、枯燥的理论来呈现事物的面貌,而是从事物的规律及内在的逻辑本身出发,以事实、观点、历史等多种视角建构叙事框架,其叙事也更为客观、理性。(3)格外凸显受众主体地位:新近的政论专题片转变了之前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制作和播出立场,格外尊重受众的主体地位,将观点、素材、理论采用生活化、世俗化的方式及平等化的讲述视角予以呈现,更利于受众的接受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