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 具身性传播
1.重回身体关注的“具身性传播”:(1)含义:“具身性”最早源于尼葛洛庞帝在知觉现象学中所提出的“具身主体性”概念。梅洛·庞蒂认为人的认知是一种身体经验,形成于身体行为与外在世界的互动过程中。[14]而“具身性传播”可以被理解为新技术带来了传播与身体的经验转向、传播类型的更新。(2)性质:“媒介强调身体在认知的实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具身的性质和特征体现在:认知的方式和认知的形成过程由身体的物理属性所决定,认知的内容依赖身体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实践经验。(3)必要性:新媒介技术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感官延伸”和“身体在场与否”的认知困惑。一方面,新技术致力于突破身体感官极限、打造“数字化化身”,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和更好地生活。另一方面,人的部分身体被“赛博化”“数字化”渐渐进入了虚拟的空间,同时人容易对现实时空和虚拟时空的感受体验难辨真伪。
2.传播中两种身体观念:学者刘海龙认为,“‘具身观’与‘离身观’并非二元对立关系,而是一种质疑、反思和超越”。(1)离身性身体观念:“离身观”的哲学基础来源于“身心二元论”,认为人的认知来源于意识形态层面,而与人的肉体无关。在传播研究中,身体的反应、身体的物理边界都是媒介和媒介技术努力克服的对象。(2)具身性身体观念:“具身观”视“身心一体化”,承认“作为物质基础的身体可能会对我们的观念、思想以及行为的形成过程产生更为基础,也更为复杂的影响,甚至意识本身相对于身体而言更像是一种伴随过程”[15]。
3.传播研究中的身体议题:(1)约翰·彼得斯(Durham Peters)总结了传播中的身体观念史后,提示传播观念中身体焦虑问题一直存在,即提出并分析了“身体在交流中可以保持多大程度上的缺席”这一命题。(2)麦克卢汉的“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观念,隐喻媒介为人的身体,寓意媒介的作用不是替代身体获得认知,而是帮助身体突破肉体的物理桎梏。(3)媒介考古学视角认为,“人在使用机器时身体会成为机器系统的一部分”,甚至会参与人的品行和内在思想。如书法的运笔动作能影响书法艺术的表达,书写行为也与道德修养有联系。(4)控制论研究中,研究者们长期致力于不断地定义人与机器的关系、寻找人机交互的边界问题。[16](5)唐·伊德(Don Ihde)的现象学理论认为,人与技术的关系分为四种:具身关系、解释关系、它异关系、背景关系。其中,在具身关系(embodiment relations)中,“我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将技术融入到我的经验中,我是借助这些技术来感知的,并且由此转化了我的知觉的和身体的感觉”[17]。
4.融合新闻中的具身体验特征:(1)融合新闻对报道内容、对象和方式力求具身化转向,将受众的感知体验纳入到新闻的内容生产中去,来增添新闻的互动感和体验感;(2)融合新闻的生产重心“从生产主体为中心转向用户接受为中心,从关注技术转为重视具身感知唤醒”;(3)融合新闻的报道效果从理性感染转向注重感官体验和沉浸化。[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