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个人化、个性化和后台性的内容会否消解公共空间的公共性?
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大量的个人化、个性化、个体化及私人性的内容、场景被展现在公共空间中,使得“公”与“私”的边界日益模糊,导致私人事务、个体喜好、家长里短、生活细节及各类边缘性的叙事都进入到公共场景,在此背景下,一种观点认为,当个人化的议题大量充斥公共空间后会严重消解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对此,可以从如下角度阐释。
(1)个人及边缘议题充斥公共空间会解构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空间的公共性。根据哈贝马斯等传统西方学者的观点,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在于对公共议题的理性协商,其关注的领域是国家公共事务尤其是政治类的议题,但个人化及边缘化的议题实际上是哈贝马斯等学者所认为的私人领域,既不是国家公权力领域所重点关注的对象,也非公共空间所重点讨论的议题。因此,在公和私的界限模糊之后,大量的私人领域的议题进入公共空间后,将会导致非政治性的、非严肃性的、世俗化及个人化的议题形成前所未有的声量,这将导致公共空间及公共议题中的“公共性”的消失,其结果是公共空间成为私人表演的舞台,是严肃议题讨论的空间被挤压。因此,从传统的传播学及社会学的经典理论出发,这种观点具有合理性。(2)个体及边缘议题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组成,是公共性的补充和替补。短视频的碎片化、个体化叙事依然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组成,在既有的关于公共性的讨论、研究和实践中,这些仅被视为生活化、世俗化和私人化的议题在大多情况下被排除在公共空间的议论之外,也不被视为公共议题的重要组成。但青年流动群体、青年零工群体、家庭主妇群体、残疾人及老年群体等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都是民众日常生活和世俗文化的组成。这些内容在公共空间中得到展示,实际上也会促成一种更加具有代表性的、更具有交往活力的“替代性公共空间”的出现,它为原本几乎不在公共空间中被展示的话题创造了在公共空间进行展示和展览的机会。在西方的传播学和社会学领域,有学者将其称为“替代性公共领域”或“另类公共领域”;在这类情形之下,个体成为网络公共空间中被看见、被尊重、被认可的活跃主体,也成为公共议题的重要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