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 流行文化中的隐蔽角落:“祖安文化”
“祖安文化”最早出现于网络游戏圈,是玩家为了不被举报而创造的一套“不带脏字”骂人的语言。祖安话经过某视频弹幕网站的创作发挥之后,迅速在青少年群体当中掀起模仿浪潮。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集中整治,部分平台已经删除了“祖安”等术语,但由于“祖安文化”本身就是不带脏字的骂人及变着花样的骂人,在贴吧、知乎、微博、论坛等处有极强的生命力,甚至延伸到线下日常生活中。
1.“祖安文化”的来源及性质:(1)本质是脏话文化:“祖安文化”是以骂人为乐趣的脏话文化,尽管带着“文化”的字眼,但本质上不能算是文化,出圈后被更多青少年群体追捧模仿,污染了公众语言环境,扰乱了公众情绪的正常表达。(2)两种话语特征:话语修辞包括使用脏词和降格贬损两种,即使用淫秽、低俗、两性及禁忌性、侮辱性、伦理性词汇及其谐音词贬损对方及其家属,采用动物类比及物化用语贬损对方及其家属。(3)出圈过程:因网络游戏中玩家的匿名保护机制、情绪宣泄心理及机器审查措施,玩家创造出一套能够绕开机器审查且能宣泄情绪的脏话修辞;此后,经过某视频网站再创作后进入社交网络公共空间,成为部分青少年群体争相追捧和模仿的“流行文化”。
2.“祖安文化”的特征及趋势:(1)参与群体低龄化:“祖安文化”以青年群体为主且参与主体的低龄化趋势十分明显,主要活跃在弹幕网站、贴吧、微博等青少年群体较为集中的平台。(2)病毒式传播:“祖安文化”以文字、图片、表情包等方式呈现,各种软件加速其传播,此外,各类祖安文字生成器、祖安表情包生成器等加速其传播扩散。(3)解构传统文化:“祖安文化”带有解构传统文化的特征,如通过将渲染悲情或正能量的影视片段再创作为跟风嘲弄、博取眼球的笑料,通过对传统、经典和美好事物的解构,制造跟传统价值观相冲突的效果。
3.“祖安文化”出圈的原因:在“祖安文化”由小圈子文化走向大众的过程中,商业资本及流量经济是其重要的推动力量。(1)互联网平台有意推动:互联网平台出于流量考虑,有意默许或暗自推动“祖安文化”出圈。(2)自媒体平台推波助澜:网络自媒体将“祖安文化”包装成“时尚文化”进行推送,加速“祖安文化”的大众化传播。(3)青少年群体盲目跟风:在部分平台放任的背景下,青少年网民将使用祖安语言当成时髦、流行行为,进行跟风创作模仿。(4)网民宣泄情绪的手段:一部分青年群体将使用脏话骂人、网络对骂当成宣泄自身压力、释放紧张情绪的手段,网络内容监管盲区为“祖安文化”生存提供了环境。
案例28 六部门加大“饭圈”“黑界”“祖安文化”治理
案例简介:据媒体报道,2020 年 8 月下旬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将在全国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加大对“饭圈”“黑界”“祖安文化”等涉及未成年人不良网络社交行为和现象的治理力度,整治未成年人网络社交中出现的侮辱谩骂、人身攻击、恶意举报等网络欺凌和暴力行为等。
案例分析:(1)不良亚文化的社会影响:“饭圈”“黑界”等领域出现的不良亚文化近年来有频繁出圈的迹象,已经超越了此前“圈地自萌”的封闭圈层,以迅速传播、容易模仿、价值观反主流、网络暴力常态化等特点,严重影响了网络秩序,干扰了正常的商业运营秩序,甚至导致一系列恶性后果。(2)网络亚文化“破圈”难题:不良亚文化圈层化特征带来破圈难题:一是互联网群组和社交媒体建构了不为外界所知的封闭圈层;二是圈层化的有害亚文化不断强化自我共同体意识与主流文化形成对抗;三是主流文化难以有效穿透不良文化圈层对其受众群形成持续影响。(3)平台主体责任缺失:有害亚文化在个别互联网群组、社交媒体中泛滥,反映出平台及服务提供方主体责任缺失的现实问题,未将管理手段前置,更多情况下是“不禁就传”“禁了就删”的“形式治理”思维和“消除影响”逻辑占据主导。(4)传统治理机制失灵:网络有害文化治理是网络空间治理的难题,传统的治理手段针对线下暴力行为、违法行为、有害文化能够行之有效,但网络空间的流动性、匿名性、隐蔽性、圈层化及组织化、网状化的管理特征增加了治理难度,因而需要管理部门、新闻机构、平台运营及服务方、司法及执法部门共同行动,协同治理。(5)有害文化治理需要抱团: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部分网络有害文化有抱团发声、采取组织化对抗行动等趋势,单凭个别机构、个别组织难以形成与之抗衡的力量,甚至招致组织化的攻击,为此,需要有关部门联合起来,形成舆论共振,方能有效遏制不良文化的传播,根除不良文化的生存土壤。
4.“祖安文化”的危害及后果:(1)带来遍在的模仿效果:“祖安文化”作为流行“亚文化”及“脏话文化”对青少年的认知及行为的影响极为深刻;有害文化的大量传播营造了该文化现象普遍流行的感知效果,让青少年容易形成“整个互联网空间及日常生活就是如此”的判断,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认可、推崇“脏话文化”。(2)有害言行成为习惯:青少年对亚文化的推崇和模仿主要集中于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当充分卷入社会分工系统后,受环境影响将会慢慢脱离不成熟的状态,但社会弹性工作、自由职业、居家创业等就业方式越来越普及,这使部分流动及弹性就业群体失去全面社会化的可能,部分有害亚文化习惯可能会彻底转化为习惯。(3)冲击互联网公共秩序:庸俗文化在虚拟空间的肆意蔓延,已倒灌至现实世界,青少年群体用变相、极端的辱骂语言制造网络暴力,加剧了与其他群体的对立。另外,“脏话”现象也频频出现在线下的生活、工作等不同场景,正式场景下使用脏词现象越来越普遍。(4)影响中国的文化形象:青少年群体使用“祖安文化”,也会引发国际网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解、误读,甚至对中国的文化形象带来负面影响。(5)挤压主流文化的认同:“祖安文化”作为伴随网络暴力出现的亚文化话语体系,挤压了主流话语体系的生存空间,对冲了主流话语体系的正向效果,影响了青少年群体的精神面貌与心理健康状况。